快讯!快讯!
日本刚刚传来消息
11月6日,日本日产汽车传出重磅消息:正式宣布以97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5亿元),出售位于横滨的全球总部大楼及土地,买家是中国敏实集团与美国KKR旗下公司组成的财团。
不算是彻底告别,因为日产还签下了一份20年的“售后回租”协议,意思是虽然卖了楼,但还能继续用。
这不是简单卖楼,这是日产一场“背水一战”的开始。
这笔交易的数额看起来不小,970亿日元,但如果翻开日产今年的账本,就会明白,这钱来得实在太急也太巧。
2025财年上半年,日产净亏损高达221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3亿元。
去年同期还赚了192亿日元,短短一年,从盈利到暴亏,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销售额下降了6.8%,全球销量跌了7.3%,尤其在中国市场,份额暴跌了17.6%。
日本本土也好不到哪去,下滑16.5%。再叠加美国关税政策造成的利润缩水1497亿日元,日产的现金流快被“榨干”了。
所以,它卖楼,不是投资,不是战略,而是救命。
买家并不陌生,中国敏实集团,是一家专注汽车零部件的供应商,在国际市场上早就布局多年。
另一位是美国KKR,这家私募基金巨头近年来在能源和科技领域动作频繁,这次和中国企业联手,目标直指日本汽车产业的核心资产。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地产交易,而是全球资本对日本制造“底牌”的一次深度介入。
敏实集团得以借壳进入日本汽车腹地,而KKR则继续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下注”。
让人玩味的是,日产并没有搬家,而是签了20年回租协议,这说明它卖的是所有权,不是控制权,还是想保住“脸面”的。
日产这几年最大的问题,是转型太慢。
新能源、电动化、智能化,全世界车企都在拼命追赶特斯拉、比亚迪、福特,而日产还在为燃油车销量下滑焦头烂额。
“Re:Nissan”计划喊了好几年,内容包括全球裁员2万人,关闭7家工厂,削减5000亿日元成本。
这次卖楼预计能带来739亿日元的特别利润,这笔钱将用于押注电动化研发和数字化转型。
问题是,这算盘能打得响吗?如果只是靠卖资产来填亏空,难保下一次不会连研发中心也变成售后回租。
这笔交易对敏实集团来说,是一次大胆但精准的“卡位”。
在日本汽车产业的核心地段插上一旗,等于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上又向前迈了一步。
对KKR而言,这是一次风险投资,也是一次布局未来的押注。
在新能源大潮中,传统日系车企被认为转型偏慢,但这也意味着谁能先进入、先整合,谁就可能在下一个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
敏实不是第一次海外并购,但这次不同,是在日本汽车“心脏地带”落子。
而且与KKR这样的资本巨头合作,也显示出中国企业逐渐学会“借力打力”。
日产的问题,根不在楼,而在车。
如果产品没有真正创新、市场没法重新夺回主动,就算卖掉更多资产,也只是“今天的饭票”,不是“明天的饭碗”。
可以说日产今天的选择是无奈的,但也是现实的,它面对的不是一两年的下滑,而是整个行业的结构性变局。
特斯拉的市值已经远超丰田,新能源车市场早已不是“未来”,而是“现在”,日产还在为“明天能不能活下去”焦头烂额。
日产卖总部这事,不只是日产的事,它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整个传统汽车行业的焦虑。
丰田、通用会不会面临同样的压力?它们也在裁员、也在卖资产、也在重组供应链。
但不同的是,有些企业在卖楼的同时,已经把下一代电动车推向市场,而日产,还在为“怎么活下去”筹钱。
如果说过去十年是新能源车的“试水期”,那么2025年开始,就很可能是“决战期”,谁转身慢一秒,就可能被市场淘汰一截。
回看日产这次卖楼,不是简单的资产腾挪,而是一场在悬崖边上的自救。
它赌的是,这笔钱能撑起一个全新的日产,但问题是,买时间容易,换方向难。
敏实和KKR敢接,是看中了日产的“价值洼地”,也是看中了未来汽车产业的再分配。
日产,作为那个坐在牌桌上已经手里没筹码的老玩家,卖掉总部,换来了最后一局的入场券。
这场牌,输赢未定,但时间已经不多。
日产卖楼,是一场现实版的“割肉保命”;敏实出手,是一次精准的“抄底突围”;而整个汽车行业,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谁都不能掉队。
日产能靠这45亿撑到翻身吗?未来两年,是“起死回生”,还是“卖完为止”,我们拭目以待。
信息来源:日媒: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因经营困难被迫出售总部大楼 2025-11-06 ·环球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