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几何时,华发还是土地拍卖场上的“摇号狂魔”,在上海滩挥金如土、见地就抢,一副“谁与我争锋”的豪横模样。
谁料想,还不到两年时间,这位曾经不差钱的“大地主”,也开始捂紧钱包、悄悄收缩战线,再看业绩单,只剩大写的“尴尬”。
10月30日,华发股份交出了一份“分裂感”拉满的三季度成绩单。
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这家总部位于珠海的房企实现营业收入517.50亿元,同比大涨63.98%;而归母净利润却只有1.02亿元,同比暴跌92.34%。
是不是有种“营收蹿天高,利润薄如纸”的既视感?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回想2023年,华发还在上海、杭州、成都、广州等核心城市疯狂“扫货”,颇有横扫千军的气势。
尤其在上海松江那块地,引来保利、招商、华润等一众大佬争抢,最后硬是靠摇号被华发以70.63亿元拿下,风光无限。
华发能这么“狂”,离不开原董事局主席李光宁的全国化野心。
李光宁自1998年加入公司,一路摸爬滚打到掌舵人,领着华发从珠海走向全国,口号从“立足珠海”升级为“中国华发”,野心蓬勃,气势如虹。
可惜,步子太大容易扯着利润。
李主席大概没料到,他留下的不是“千亿江山”,而是一地鸡毛的利润表和一堆正在贬值的存货。
来看看2025年前三季度的残酷现实:
营收大涨63.98%的背后,是净利润的断崖下跌——归母净利润才1.02亿,同比下降超过92%。
这意味着,每收入100元,华发只能净赚2毛钱,赚钱效率极低。
为啥会这样?主要是毛利率下滑+资产减值两大“杀手”。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整体毛利率为14.26%,比去年同期低了1.55个百分点;更狠的是,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合计高达15.24亿元。
这些数字诉说着一个残酷的事实:华发曾经高价获取的土地资源,在房地产市场下行的今天,正在大幅贬值。
面对现实,华发不得不调转船头,从“买买买”切换到“收收收”模式。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9.45亿元,同比减少45.12亿元;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07.71亿元,虽然比去年同期的-196.73亿元有所收窄,但仍在“出血”。
拿地方面也大幅收缩,前三季度只在成都和杭州拿了三块地,总面积不到10万平方米——跟巅峰期比,简直是“急刹车”。
为了回血,华发还卖掉了前海冰雪世界的7块商业用地,作价44.05亿元卖给了深圳土储中心。
这一波操作,算是给紧绷的现金流“喘了口气”。
更明显的收缩信号体现在建设规模上:截至今年9月末,华发在建面积643.1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5%。
业绩不好,高层自然也坐不住,今年上半年,华发经历了一轮“高管大换血”。
5月30日,华发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光宁因工作调整调任珠海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申请辞去公司董事局主席、董事及在公司担任的其他所有职务。
李光宁的离去,标志着华发激进扩张时代的落幕。
在李光宁宣布辞职的当日,华发股份董事局迅速选举原董事局副主席郭凌勇为董事局新主席。
而这还只是人事地震的“冰山一角”。早在4月,俞卫国、张驰、罗彬三位资深高管就集体辞职,随后张巍、叶宁、杨拥军等新人上位。
短短三个月,从主席到副总裁、财务总监,关键岗位几乎全换了一遍——这变动密度,在华发近年历史上实属罕见。
郭凌勇接任华发股份董事局主席后,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局面。
华发在核心市场上海的表现大幅下滑:2023年销售额还有301亿元,排名第4;2024年直接掉到123亿元,排名跌到第16。
大本营珠海也从227亿元缩水到198亿元,曾经的“压舱石”也压不住了。
没办法,华发只好把珠海和华南区域合并,试图“抱团取暖”。
一边是销售额全线溃退,一边是现金流压力山大,华发只好拼命融资。10月份发了48亿可转债,算是缓了一口气。
可问题是,借来的钱,终究是要还的。
从“摇号王者”到“卖地回血”,从“全国扩张”到“全线收缩”,华发这两年的“过山车式”经历,可以说是当下不少地方豪强房企的典型缩影。
行业寒冬里,再大的“地主”,也得学会精打细算、在夹缝中求生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