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口传故事属于每个普通人,在于一粥一饭的日常和涌动着生活期待的朝朝夕夕。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更好地丰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生活,可以促成上海民间文学事业更久远的未来。”这是《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故事·上海卷》概述的结语。
近日,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级重点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上海地区的第一部成果《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故事·上海卷》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推出。总计170余万字的故事卷本由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担任主编,上海大学文学院青年学者石圆圆担任副主编,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等相关专业近百位学生参与故事采录和整理工作,从搜集的浩瀚资料中精心选录上海传统民间故事500多则,撰写大量文本和方言注释及故事附记,较为丰富地展现了上海民众的民间文化记忆和生活情态。
![]()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故事·上海卷》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故事·上海卷》是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启动以来首批入选出版计划的卷集。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全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纂整理工作以来,上海地区最为系统的一次民间故事排摸和编辑工程。上海大学编委会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指导下,针对编纂体例、文本规范、学术采集条例等方面展开详尽讨论,编纂过程中,各专业师生集思广益,在文化遗产保护、口头文学、语言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多个专业维度间,形成了高效的跨学科协作机制。为方便读者理解并保留故事本味,编纂组结合讲述语境、细化词条,将讲述人信息、地名、人名、历史事件、风物人情等皆纳入注释,并突出口头文学的展演性特点,重视对方言俗语的保留和原汁原味呈现,在钱乃荣主编《上海方言大辞典》基础上,完成了对故事卷所涉上海方言注释的汇编,并结合故事文本语境补充具体释义。此外还结合方言地理学,绘制了故事的流布地图。
![]()
上海地区三套集成区县卷资料 (柯怡冰摄)
上海是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国际化都市,传统与现代,是上海文化的一体两面。上海也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其人口组成有悠久复杂的变动历史。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移民,沉淀了上海市民文化的底色,带来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故事元素,同时也带来语言和方言的变化,这些都在民间故事的口头形态中留下深深的痕迹。上海近代发达的出版业也对民间文学的场域产生重要影响。大约一百年前,上海就已是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读物与研究书籍的出版中心。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诞生的多种民间文艺专门领域的杂志和集刊,对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民间文学搜集、传播、研究及编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收集真实可靠的故事材料,编纂团队前后开展了三次系统性的上海全市范围田野调查工作,积极走访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群艺馆等单位查找和阅读文献,对城郊各个故事展演点进行考察拍摄。翻阅这本书,犹如跟随编纂团队的足迹,漫步于沪上街巷弄堂、郊区田间地头,聆听老者的讲述,感受浓厚的地方特色文化氛围。
![]()
2020年5月 编委采访新故事家葛明铭(聂晓摄)
“在编纂工作中,我们发现,传统民间故事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来自故事的传承方式和方言多样化的延续。面对传统民间故事讲述者趋于高龄化的客观现实,我们在上海大学学子中征集上海民间故事讲述志愿者,让来自上海各个区的学子在该区的流传故事中挑选感兴趣的故事,通过简单的培训,用方言进行讲述,这不仅在高校年轻人中引起对民间故事的关注,也让学生们对上海的历史有了更为纵深和具象的关切和思考。”石圆圆说,“在对几千则区县故事和民众采风记录的口头文本的阅读和爬梳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上海人民真实的生活情态,对生存、家庭、世态的看法,对美德、财富、正义、幸福的追求,也更加理性地感受到,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仍然需要在民间传统文化中寻求认同,仍然有追求新的民间文化建构的迫切愿望。如何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探索更加多元的方法,打通民间故事的古今脉络,让上海的故事常述常青,编纂虽已完成,这一课题还将持续探索。”
原标题:《国家级工程!他们整理出了170余万字上海传统民间故事……》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施晨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