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问做在祖国大地上”
这句浪漫又务实的口号
体现的是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机器人学院)
“做中学、学中创”的培养范式
他们立志要以“铸剑”般的匠心
锻造着新时代的工程脊梁
课堂锻基 熔铸“剑坯”的专业厚度
在电信学院(机器人学院)的教师队伍里,藏着一群“宝藏”教师——他们既是讲台上传授知识的严师,也是实验室里带领学生攻克难题的引路人。
电信学院(机器人学院)目前已有83位专业老师,其中包括12位教授,27位副教授,博士占比接近80%。这群深耕电子信息领域多年的“大咖”,正用开放的视野为学生搭建成长的阶梯。
![]()
这里的课程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能力闯关:《电子系统创新设计》课上,从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到实际制作,学生们需小组合作设计出真实系统;《华为F5G光接入技术》讲解5G的接入,课程内容根据技术进步实时更新;《边缘计算的AI技术》浸润为民族地区服务的理念,培养学生开发可在偏远地区离线完成数据处理的智能设备……
![]()
![]()
“在电信学院(机器人学院)3年,我制作了烟雾报警器、充电器等作品,头顶的烟雾报警器就是我们的成果。”电信学院(机器人学院)2022级本科生何秉泽骄傲地说。
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到《电子工艺实习》,学生们在课程中制作各种“小玩意”,将知识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成果。
![]()
“我们要持续锻造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副院长侯金表示。通过课堂的深度耕耘,电信学院(机器人学院)不断夯实学生专业基础,铸牢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必备的坚实“剑坯”。
实践强技 磨砺“剑锋”的产业锐度
一面专利墙,陈列着四万项专利;无尘机房里,超级计算机精密运转。
“太震撼了!”电信学院(机器人学院)华为创新班的学生参观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旗下公司时发自内心地感叹。在学院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前沿技术和设备对同学们而言不再遥不可及。
![]()
“我们要把企业的最新实践融入课程教学中,为学生建立起具象到抽象的能力桥梁。”电信学院(机器人学院)院长杨春勇说。
目前,学院已与华为、中国信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10余家龙头企业和盛帆、联特等4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签订了产教融合合作协议,开展华为创新班、盛帆实验班、联特实验班等各具特色的产教融合实验班,通过共建工程实验室和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平台。
![]()
“原来我学的知识是用在这些方面的,原来理论知识还能这么用。”电信学院(机器人学院)2021级本科生岑卓回忆华为创新班的经历时有感而发。企业实习、夏令营实训项目、参观工厂生产线……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真实触摸产业脉搏。
“书本外的世界充满惊喜,也布满挑战。”华为创新班班导师倪文军表示,“学生们需要直面用户,从用户处获得第一手数据,根据实际的反馈攻克难题。”
![]()
除此之外,华为、武汉联特科技、武汉盛帆电子等企业的工程师还会走入校园,既开展学术讲座,又和学生们一同进行项目实验。“课本上会有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如何从众多思路中找到切合实际的最佳选项,是工程师们的独有经验。”联特实验班的班导师徐建说。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正在电信学院(机器人学院)开花结果。实验班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已成功入职武汉盛帆电子、厦门思泰克智能科技、深圳麦格米特电气等多家行业知名企业,实现跨区域优质就业。“实验班的经历让我在同类型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华为创新班学生、现就业至武汉盛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电信学院(机器人学院)2020级本科生邬晗说。
![]()
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淬炼,电信学院(机器人学院)成功磨砺出电信学子匹配产业需求的锐利“剑锋”,不仅为学生开辟了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也为企业输送了真正契合需求的人才。
科研铸魂 淬炼“剑魂”的事业向度
走进智能光通信技术实验室(以下简称智光实验室),仪器鸣响谱写的不仅是科研攻关的交响曲,更蕴藏着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对事业向度的深刻理解。18名研究生与23名本科生在这里组成“科研共同体”,延续着十五年不变的初心。
![]()
![]()
智光实验室隶属于智能无线通信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于2010年创立,从“18罗汉”到现在40余人的团队,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不变的是坐得住冷板凳的初心。
“我们那时没有单独实验室,18个人每天挤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开组会,经常讨论到凌晨两三点。”实验室第二届学生,现为电信学院(机器人学院)副教授的倪文军回忆。如今,40余名本硕成员在现代化的实验室攻关,依然不忘初心。“夏天天气很热,为了达到最好的实验效果,我们会凌晨一点才开始做实验。为了采信号,一个实验做到天亮也是常事。虽然很辛苦,但看到项目成果应用于社会时,一切都值得。”新一届实验室本科生负责人吴睿铭坚定地说。
![]()
“我们搞集成电路、光通信,哪怕小到指甲盖大的芯片,也要有连接万物的格局。”杨春勇常以“精工方寸,智联万物;慧就格局,致远人生”勉励学生,将个人科研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带领智光实验室将科研根系深扎祖国大地:针对武陵山区等地的青壮年劳动力不足问题,研发智能采茶机器人,开发绿色能源面对云南、贵州等喀斯特地貌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且干旱少雨的挑战,开发空气冷凝系统;立足新疆丰富的光热资源,推进光伏绿色能源项目……“身为民族大学的学子,总要到边疆地区看看。”实验室成员、电信学院(机器人学院)2021级本科生熊壮有感而发。
![]()
这种对事业向度的精准把握,不仅体现在科研实践中,更浸润在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里。实验室会定期举办人文沙龙,邀请文史专家解读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趋势,培养“有大格局的人”。
智光实验室成立至今,本科学生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30余项、获国家级和省级奖项20余项,如第九届、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三等奖,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三等奖等,累计培养优秀本科毕业生136人,为社会输送了众多优秀人才。在这里,科研不再是“空中阁楼”,而是点燃这批稚嫩未来工程师心中铮铮“剑魂”的火炬。
电信学院(机器人学院)近五年来,承担了10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应用项目,获湖北省科技奖励5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以下简称电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以下简称智能车赛)这两个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共有160多支队伍获国家级和省级奖励,电赛成绩已进入全国前三十名,智能车赛成绩已进入全国第11名……
![]()
![]()
前路漫漫,我们仍在赶考的路上
直到远方传来群山的呼唤
深谷与云端需要新的语言
心怀家国的未来工程师
怀揣母校与师长的期盼
携带未启封的宝剑,一起去看
中南民族大学
图片来源 | 电信学院(机器人学院)
文字来源 | 赵晓玥 章秦果 龙华
编辑排版 | 周佳颐
责任编辑 | 刘虹
审核丨贺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