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科创中国)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先生与《科技导报》渊源深厚。1980年,他与多位美籍华裔学者在美国共同倡议创办《科技导报》,并长期担任美方顾问编委,为杂志的创办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表达对杨振宁先生的崇高敬意与深切缅怀,我们重刊1995年第10期由姜洪、吴大民撰写的《杨振宁华工园笑谈学问人生》一文,以寄追思。
1995年6月,著名美藉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应华中理工大学之邀,参加在这里举行的湖北省首届“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颁奖活动,并发表演说、参与座谈,回顾其学习研究生活,谆谆寄语广大青年学子……
01、融汇东西方教育精髓
杨振宁回顾了在西南联大与芝加哥大学的两段求学经历,在这两所大学的时间都是六年。杨振宁说,这两个六年对自己的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不同影响。
在西南联大,他学会了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他名之为“演绎法”,即从大原则开始,从最抽象、高深的原则开始,一步一步将结果推演出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大好处就是可以少走弯路。他说:“我得到了西南联大师生努力、认真精神的好处,我在物理学领域某些方面的偏爱是在这个大学度过的六年时间里培养起来的,为自己日后的物理学研究打下了一个非常扎实的根基。”
到芝加哥大学后,他发现人们的注意点不是最高原则或过去的成就,而是最新出现的现象;他们的方法是先抓住这些现象来进行求证探索,杨振宁名之为“归纳法”。使用这种方法没有现成平坦的道路可走,常要走弯路,但人们并不害怕将自己不完全懂的,甚至是错的东西讲出来,这同样对他有很大启发。杨振宁说:他从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得到了其中最好的精神,到美国后又得到了美国教育体制中最好的精神。
02、做学问先从小题目做起
杨振宁说:“常常有攻读学位的同学问我,应当做什么题目?是做大题目,还是做小题目?这个问题很重要,我做研究生时也问过费米。一个人大题目小题目都可以做,但最好先从小题目做起。他风趣地说,做大题目,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得精神病的可能性很大。
杨振宁建议青少年学生要博览群书,涉猎的专业面要宽广,要像天线一样不停地向四面八方搜集信息,随时关注、留心本学科、本领域及相关学科、相关领域的变动与发展。他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达到父母、学校和国家对自己的期望。在二三十年乃至四十年后,能对中华民族有所贡献。
03、人生不只是做研究
1949年秋,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在那里度过了他一生当中研究最为成功的17年。1965年,他的一位也是做理论物理研究的朋友出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校长,希望他也到那里去任教。
杨振宁说:“这对我是个很重要的,但又不是轻易可以做出的决定”。他说,在普林斯顿的17年生活十分平静,波澜不惊,没有研究生带,也不需要讲课,百分之百的时间都可以用于研究,是个世外桃源。然而杨振宁反复考虑后还是决定去石溪,“因为我当时40出头,因为我了解到人生不只是做研究”,普林斯顿是个象牙塔,可这世界还有许多别的事要做,包括教育年青人。
想清这一点后,第二年他就搬到了斯坦博格。对此,他并不后悔。他后来在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历程时曾说过:“很幸运,我能够在象牙塔内工作了17年,现在在象牙塔之外也工作了17年”。
04、中国需要有新思想会动手的人才
由杨振宁倡导的湖北省“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是为了鼓励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在颁奖仪式上,杨振宁强调,要培养中国青少年动手能力问题。他强调“知”,更关心“行”。
杨振宁说,中国人在历史上是很能动手的,古代四大发明等都证明中国人有动手能力。但为什么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不会动手了?原因是近几百年来在固步自封的情况下,中国大大落后了,很长时间内,中国人动手的机会非常少。
新中国成立后,有很多科技成就,如“两弹一星”等,今天在海外的留学生中很多年青人在实验、动手方面非常有成就,使中国人不能动手的印象逐渐改变。但中国还有很多贫穷地方,那里的青少年动手的机会非常少。
正是有鉴于此,杨振宁才倡导设立了“亿利达奖”。他说,中国未来的经济文化发展、中国的前途要求,必须要有很多有思想会动手的人才,成为中国发展的支柱。他还说,将有才干、肯努力的年青人向这个方向引导,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是自己一生目的之一。
05、留学归国改变中国历史
在与华中理工大学博士导师座谈时,杨振宁就当前高校科研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对教育,对科技寄予深厚的希望,认为科研要为经济服务,大学要面向社会,中国的知识分子要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起到更好的作用。
谈到留学生回国问题,杨振宁认为,21世纪的中国必将为每一个有志之士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无论是留学在外者还是国内的英才,立足国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杨振宁说,在美国,他常对从大陆去的中国留学生说,如果你们理解了20世纪前30年那段历史,一大批留学归国人员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你们学成后就应该回去。历史证明,回国创业是改写民族历史,流芳后世的明智之举。
本文作者:姜洪,吴大民
作者简介: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
文章来源:姜洪;吴大民. 杨振宁华工园笑谈学问人生[J]. 科技导报, 1995, 13(9510): 61.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