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一个人很羡慕另一个人时,往往会看不起对方,这点放国际上也是如此。
![]()
在近代中日关系还没完全破裂之前,日本国内的知识阶层和政治圈,其实对中国是有一种复杂情绪的,他们在文化上敬仰我们中国,而在现实中,却逐渐产生了不满与轻视。
毕竟在19世纪以前,咱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地位绝对是压倒性的领先,无论是从版图、人口,还是文化影响力来说,中国的“宗主国”光环一直很强。
日本也曾派遣大量遣唐使、遣隋使到中国学习,像奈良、京都的城市规划就是模仿唐朝长安来的,连服饰、律法、文字都照搬中国的模式,但到了19世纪中后期,事情开始起变化了。
![]()
特别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软弱暴露无遗,这个时候,日本的视角开始发生微妙转变,从最初的“师法中国”,变成了“超越中国”,甚至在甲午战争之后,彻底走向了“蔑视中国”。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国力迅速上升,而清朝则陷入内忧外患,这个反差,成为日本学界重新审视中国的一个起点,很多日本学者开始频繁前往中国,考察写游记,回国后再出版成书。
这些书在当时的日本社会影响很大,很多关于中国人的印象,都是通过这些学者的文字传播开来的。
![]()
比如德富苏峰,他是明治时期有名的言论家、学者,他在《七十八日游记》里提到,中国人是一群“唯利是图”的人,他观察到,中国人对什么都不太热心,但只要牵涉到利益,马上就会变得非常积极。
他在书里说,中国人做事不是因为道义、也不是因为国家或家族,而是因为能不能赚钱,他甚至举例说,有中国人去战场上捡尸体上的物资,最后因为不懂手榴弹的危险,被炸死了,这些话放今天听起来可能很刺耳,但在当时的日本社会却被广泛接受,还被当作“真实的中国写照”。
除了“唯利是图”,富苏峰还给贴了一个“气质文弱”的标签,桑原骘藏就写过一篇《论中国人的文弱与保守》,他说中国人吵架很厉害,但真正动手打架的很少,他曾经在北京、天津这些地方观察了很久,也没见到什么打架场面。
![]()
就算有,也是吵得很凶但没有动静,他认为这和中国社会长期“重文轻武”有关,中国古代,读书人地位高,武将地位低,这种社会结构导致人民普遍崇尚文弱,而不是崇尚武力。
德富苏峰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觉得中国人打仗主要靠“摆架子”,比如穿兽皮、举大旗、敲锣打鼓,搞得很热闹,但真要动手,反而没几个人敢冲,他甚至说,咱中国的战争像是一场戏剧,重形式轻实质,士兵大多只是为了撑场面。
这种看法,在甲午战争后更是大行其道,因为那场战争日本打得太轻松,中国的北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这种胜利进一步强化了日本人“文弱中国”的印象。
![]()
还有那第三个标签,“善于虚言”,这个评价来自很多到过中国实地考察的日本人,他们发现中国人在社交场合特别擅长使用一些听起来很客气的语言,比如“久仰大名”“不敢当”“请教”这类词。
他们刚开始觉得中国人很有礼貌,但接触久了就开始觉得这些话不是真心的,只是客套,这种感觉在中野孤山的游记里写得很清楚。
他来到成都,在学校教书,发现即使和他语言不通的中国人,也会通过写字来交流,一开始就写“贵教习”“大教习”,让人觉得倍受尊重,但他后来觉得,这些恭维听多了就有点空,说得太漂亮,反而不真实。
![]()
宇野哲人则从语言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他说汉语有很强的音乐性,有声调,有节奏,说出来很有韵律感,这种语言特性让中国人在表达上更讲究形式美,也容易发展出“说得好听”这种风格,不过这也容易让人觉得不够直接,甚至有点虚。
此外德富苏峰还特别关注中国人热衷赌博和吸鸦片,他说,中国社会几乎没有哪个阶层不赌,连知识分子也照赌不误,他去参观一家报社,下午三点多就看到记者躺着吸鸦片。
这些日本学者的观察和评价,在当年并不算是小众声音,相反,它们被广泛引用,甚至成为日本政府制定对华政策的“知识基础”。
![]()
特别是在甲午战争胜利以后,日本社会对中国的优越感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很多人开始支持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政策,甚至认为中国根本不配做一个独立国家。
这种看法一直持续到二战期间,到了1941年,已经退役的佐佐木到一还在文章《我这样看中国》里说,中国本质上没变过,还是像军阀混战时期那样,他不认为中国能真正实现统一和现代化,这种说法虽然已经过时,但也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对中国的普遍看法。
这些观点在今天听起来可能已经很陌生,但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它们确实真实存在,而且影响深远,日本对中国的“蔑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单纯的战争情绪,而是通过学术、媒体、游记等各种形式,一点点形成的社会共识。
![]()
这种共识后来在中日战争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麻痹了日本士兵对战争行为的判断力,让他们觉得对中国人做什么都不为过。
到了今天,中日关系虽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背景,就很难真正看清当年的那些行为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对于研究国际关系、历史认知、民族印象这些领域的人来说,这些历史材料依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至于这些日本学者的看法是否真实,那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很多东西确实是他们亲眼所见,也有不少夹杂着偏见和误解,但不管怎么说,这些观点当年确实影响了很多人,也推动了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
![]()
了解这些观点的来源和传播路径,不是为了争论谁对谁错,而是为了更清楚地了解那段历史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样子。
从“唯利是图”到“民风败坏”,这些标签虽然简单粗暴,但它们背后折射的,是一个国家如何看待另一个国家的复杂心理,尤其是在两国实力发生巨大反差的年代,一些本来隐藏的情绪很容易被放大,再加上战争、媒体、意识形态的推动,最后就变成了系统性的偏见。
![]()
这种偏见一旦形成,就很难消除,甚至会代代相传,改变很多人的看法。
如今,这些历史材料,尽管很多内容已经不合时宜,但它们依然是理解近代中日关系不可绕开的一部分,可也正是这些刺耳的文字,却也误导了整个日本社会好几十年。
![]()
不过,咱作为后人,往事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明白,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黑白对错,而是一层层复杂叠加出来的现实。
清者自清,强者自强,不可否认,当时的中国确实走过一段弯路,但这也在警醒我们,不要再犯过去的错误。
![]()
现在咱们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及时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我相信,未来的咱们,会用更强的实力,撕去这些所谓的标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