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7日讯 11月7日,枣庄市市中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2025年枣庄市市中区防汛抗旱工作”新闻发布会。会上,市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李同飞介绍,市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创新以“全周期管理”为核心部署,通过三大维度的创新突破推进防汛工作,每一项都紧扣实际需求、直指传统短板。
创新责任架构,锚定全周期管理起点。打破部门壁垒与层级界限,以“清单化+网格化”重塑责任体系。针对立交桥积水、行道树倒伏等6大类高频险情,联合交警、市政、蓝天救援等12个部门开展“沉浸式”实战演练;推行“路长制+点长制”双轨管理,将12座下穿式立交桥、38处易涝点全部纳入“一点一专班、一人一责任”清单,在下穿式立交桥上设立“防汛应急前沿哨所”,配备值守人员、应急器材与通讯设备,实现 “险情发现即处置” 的秒级响应;同时构建“汛前排查-雨中处置-雨后复盘”全链条责任闭环,比如汛前开展户外广告牌“拉网式”整治,排查2360处、消除191处隐患,从源头防控风险。
突破硬件瓶颈,打通全周期运行节点。针对排水系统“地下血脉”短板,实施“靶向改造+系统升级”:组织专业队伍对7566座雨水井、检查井进行“地毯式”清淤,维修更换破损井盖275个、安装防坠网4543个;累计投资960万元,对南园立交桥、谷山路铁路桥等8处重点易涝点“一点一方案”改造,同步整治4处道路积水点;重点提升城区雨水泵站总排水能力,从3910m³/h跃升至15120m³/h,效能提升近4倍,有效解决“雨天看海”问题。
赋能数字智慧,激活全周期治理亮点。构建“感知-预警-处置”一体化智慧防汛体系:感知端在23处易积水点铺设专用光纤、安装35处高清监控,实现24小时“天眼”值守;预警端为12座下穿式立交桥安装智能积水警示系统,严格执行“10厘米预警、20厘米管控、30厘米硬隔离”标准;处置端通过数字化平台“一键调度”,精准调配人员、物资、装备,形成“险情发现-指令下达-现场处置”闭环,最大限度缩短响应时间。
闪电新闻记者 刘聪聪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