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很多网友在吐槽,像峨眉山这样的名山古刹,越来越看重香火钱,而不是随缘;越来越商业化,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场所。实际上,很多网友不知道的是,现在的寺庙,尤其是那些名山古刹,香火钱只是收入的一部分,人们根本想象不到他们究竟有多赚钱。
还在20年前,很多寺庙的头炷香价格就已经炒到了10万以上,如今,一些知名寺庙的商业化规模更是达到了千亿量级。所以一些观点就认为,寺庙越来越商业化,实际上早就突破了底线。
![]()
而国家还在2017年的时候,曾经专门针对佛教和道教场所商业化的问题发布过文件,那么各地的寺庙究竟有多赚钱,咱们今天就来看一下。
香火钱只是寺庙的“小钱”
很多人十分看重烧头炷香,还在2007年的时候,四川的宝光寺就曾经拍卖过新年头炷香,起拍价就高达9.9万元。虽然寺庙承诺拍卖所得的款项会委托慈善机构捐给贫困生,但是这种行为还是被外界看作是商业化的起点。
![]()
当初不光有头炷香的说法,甚至还有所谓的敲钟权。还在1998年,江苏的寒山寺就真的拍卖过新年的敲钟权,2002年的时候,寒山寺的新年第一声钟声又拍卖了2万元。其他的像栖霞寺、金山寺等别的寺院,在此之后也都纷纷出售敲钟权。
从那之后,全国各地知名寺庙的头炷香价格也越来越高,动辄十几二十万元,最高的甚至炒到了100多万元,这也正是各地寺庙商业化最有力的明证。
![]()
时至今日,上海一位寺庙的主持就曾坦言,还在前几年的时候,庙里一年的收入就达到了几百万元,如今更是早就突破了3000万元,而且还在持续增长。毫不客气的说,寺庙不仅仅在商业化,而且早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寺庙经济。
也难怪网友调侃佛祖不渡有缘人,只渡有缘人。可大家其实忘了,《西游记》里早就说过,如来的弟子曾经到某个财主家超度做法事,结束之后,如来还埋怨财主家给的金银少了,说他的经文卖贱了。
![]()
小说里只是调侃,可在现实世界,从古至今,表面上看起来六根清净的佛教,实际上从来都没有远离金银财富。尤其是古代的那些大寺庙,日常不但有香火钱进账,更有庞大的土地,可以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
而且,古代的寺庙既不用缴纳赋税,也不用服劳役,完全就是超然的存在。他们的土地还不用自行耕种,租种给寺庙周边的农民,寺庙里的和尚则变成了真正的地主。
![]()
现代的寺庙经济自然比古代赚得更多。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正式登记在案的寺庙有3万多座,其中很多知名的大寺庙都已经商业化,有些寺庙一年的营收就超过了上亿元。香火钱只是极少的部分,寺庙真正的大项进账是投资,甚至是房地产。
头部寺庙年收入超过10亿元
从古至今,寺庙就有大寺庙和小寺庙的区别。比如《水浒传》中鲁智深剃度出家的五台山,就是数一数二的大寺庙,他被打发到开封的相国寺,同样也是大寺庙。而鲁智深在前往开封途中遇见的瓦罐寺,则是一个典型的小寺庙,不但香火荒废,寺里的僧众也早已散去。
![]()
现在的情况更是如此,全国各地那些知名的寺庙,从峨眉山到少林寺,年收入高的惊人。而根据记者此前的调查,全国头部寺庙相关景区和项目包括了少林寺、九华山、峨眉山灵隐寺、雍和宫、灵山大佛等等。
这些头部寺庙包括景区在内,年游客数量至少在数百万人次。对他们来说,门票和香火钱虽说只是收入的一部分,但因为游客数量很多,所以这部分的收入规模其实也不小。
![]()
比如说九华山和峨眉山的门票都是160元,少林寺的门票是80元,而且这还仅仅只是门票,没有算上其他景区的收费项目。如果算上其他收费项目的话,一位游客只是到寺庙里参观,至少也要花费299元到370元之间不等。
而根据峨眉山的年报显示,去年一年的营收为10.13亿元,归母净利润高达2.35亿元,收入同比增长3.08。%。另一座大寺灵隐寺2023年接待的游客规模高达1200万人次,光是门票收入就达到了3.6亿元。五台山2024年的旅游收入更是高达8.5亿元左右,接待的游客规模超过了690万人次。
![]()
游客数量规模大,就会带动一系列的消费。比如在安徽的九华山,当地的主要收入业务包括了酒店住宿、索道缆车、客运、旅行社等等。寺庙的饮食以及文化演出也是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比如有的寺庙具有鲜明特色的斋饭,而且还设置有素食自助餐,吃饭的游客很多。
这其实就说明了一点,那些头部寺庙确实在商业化,而商业化的背后实际上是一整套旅游产业在经营,因为很多寺庙原本就不仅仅只是一座佛寺,还有周边庞大的景区做支撑。
![]()
就比如峨眉山,当地不仅仅只有寺庙,而且还有美食节、非遗巡游,甚至还有越野挑战赛等各种旅游活动,去年一年接待的游客就超过了620万人次,其中有将近20万人还是外国游客。所以还是那句话,现在很多寺庙确实在商业化,但是已经超出了寺庙乃至佛教的范畴。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吐槽寺庙商业化浓厚,只会向游客收香火钱和门票,但是也有人觉得自己其实是去旅游的,看看寺庙也只是顺道而为。不同观点的背后,其实就引出了最关键的那个问题,寺庙商业化到底该不该大力推崇?
![]()
寺庙经济究竟有没有底线?
如果按照已经被抓捕的释永信的说法,一座寺庙当然也应该注重经济发展,因为寺庙里的人,不管是和尚还是打杂的,也需要生存。一座寺庙只有经济搞上来了,才能够保证稳定的运行。所以在过去多年释永信的打理下,少林寺才会彻底的商业化。
但是,这个观点现在已经成了反面的例子,毕竟释永信因为经济和作风问题被抓了,这更让外界坚信,如果寺庙持续商业化,一定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和尚不再是和尚,实际上已经成了商人,信仰更是被作价出售。
![]()
所以,当绝大多数寺庙在想着如何商业化的时候,也有的寺庙在反其道而行之。比如辽宁的大悲寺,寺里的僧人多年来就一直严格执行戒律,而且禁止香客捐钱。僧人们每年都会长途苦行,在途中也只接受大众施舍的食物,而从来不接受香火钱。
这背后体现出来的其实就是寺庙商业化是否过度的问题。可现在的情况是,大众都相信类似释永信这样的花和尚越来越多,这就导致大众对寺庙的商业化其实十分警惕,甚至持怀疑态度。人们会觉得和尚也是人,一旦商业化,一旦开启赚钱模式,和尚也会把持不住,最终被欲望吞噬。
![]()
所以有观点就认为,矫枉必须过正,所有的寺庙必须停止商业化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寺庙恢复原来的清净。其实还在2017年的时候,国家多个部门就联合发布过一份意见书,主要就是要治理佛道教场所过度商业化的问题。
但还是那句话,商业化的界限在哪里,如何执行监管,这才是问题的所在。就像被抓的释永信,他的背后明显就存在监管空缺的问题,毕竟还在十几年前,围绕他的举报就已经很多了,可直到现在,他才被真正调查。
![]()
还有一点容易被大众忽略,外界只是在关注寺庙要不要商业化的问题,却忘记了为什么现在前去求神拜佛的人越来越多。换句话说,全国各地那些名气很大的寺庙,并不一定是自己吆喝吸引的游客,而是大量的游客主动前来。
这就跟流量经济一模一样,这么多的人前去求神拜佛,甚至还有大量的香客主动捐钱,你说寺庙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会缺少收益呢?
![]()
浮躁时代推动了“信仰经济”
你以为现在去寺庙里的都是中年人?其实恰恰相反。统计显示,年轻人正在成为烧香拜佛的中坚力量,00后所占的比例已经高达50%。比如在某红书上,如果搜索寺庙这样的话题,标签规模超过了1800万篇,相关的话题热度更是持续居高不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相比于自己的父辈或者是爷爷辈,现在的00后生活在文化观念自由多元化的时代,寺庙作为宗教场所,原本就承载着信仰的意义。而现在的00后也更看重去寺庙里上一炷香,这不仅仅是网上的调侃,更是客观的事实。
![]()
当代社会节奏太快,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压力都相当的大,更有大量的年轻人刚大学毕业就失业,也有一些年轻人遇到了职业发展瓶颈,在普遍浮躁的时代,人们自然就会去主动寻求心理慰藉。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很讽刺的一面,寺庙原本是很清静的场所,可是因为去的人太多了,有了流量,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产生经济效益。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信仰也就衍生出了信仰经济。
![]()
所以说,大众也不必苛求和责备是寺庙在推动商业化,而是前去寺庙求神拜佛的人太多,有了后者的助推,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顺水推舟、顺理成章的事情。
结语
所以,在普遍浮躁的时代,正是由于心理焦虑,才推动了某些现象的产生。那些头部寺庙年收入动不动就达到数亿元,如此庞大收益的背后,其实就相当于众多人内心焦虑的释放。
![]()
毕竟,大量的游客是主动前去消费的,寺庙只是一个平台,真正起引导作用的还是人们的内心和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