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
2025年11月5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并演出的话剧《牡丹亭上三生路》在国家话剧院剧场首演,该剧是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以汤显祖的古典名作《牡丹亭》为创作蓝本,由李宜橙担任编剧,高蕾蕾执导。作品尝试在虚实交融、富有古典气息的时空背景下,运用贴近当代审美的舞台语言,以青春质感、游戏精神与新颖视角,展开一场跨越四百年的艺术对话,致敬这部传世经典。
该剧的创作缘起于2022年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一季。田沁鑫表示,汤显祖作为明代杰出戏剧作家,其代表作《牡丹亭》以浪漫主义手法刻画了杜丽娘与柳梦梅因情而死、又为情复生的故事,展现出独特的爱情哲学。此次排演《牡丹亭上三生路》,是中国国家话剧院以话剧艺术深耕中华文化、传承美学精神的一次实践,旨在通过“中国式演剧观”的探索,实践和创新经典,让艺术瑰宝在话剧舞台上绽放新光彩,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导演高蕾蕾在阐述创作初衷时表示,希望该剧实现一场“双向奔赴”。作品以汤显祖创作《牡丹亭》为隐线,探讨这部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基因,同时尝试以现代人的生命体验重新走入“牡丹亭”,与汤显祖展开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
话剧《牡丹亭上三生路》从当代视角构建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三生世界”,聚焦“人的自觉”,将杜丽娘诠释为一个“醒来”的灵魂,她的游园、惊梦、离魂、回生,皆源于内在生命的觉醒。“情,不知所起”在此不仅指向爱情,也涵盖对世界的认知与态度。那些执意追寻生命本真与意义的人,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先醒者”,也都承受着相似的孤独与挣扎。
在舞台呈现方面,从现代视角出发,构建了一个象征现实与梦境无边界融合的舞台空间。视觉语言注重表象与表意相结合,演员在虚实之间自由游走。道具设计中集中使用了扇子、油纸竹灯、油纸伞等传统非遗工艺品,以唤起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多重意涵。
台词处理上,创作团队采用“读书人”与“戏中戏”的叙事结构,摘取原著中的重要片段原文,并根据剧情需要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地创作转绎,形成半文半白的语言风格。在“惊梦”等代表性的经典场次中,尽量保留原著文本以生成新的阐释。对于原著中承担重要叙事功能的喜剧桥段,则在必要时融入更具现代感的台词以调节节奏。整体氛围延续了汤显祖上半场“以喜演悲”,下半场“以悲演喜”的构思。这种“文白穿插”的策略,旨在通过语言质感的差异,呈现“现实与梦境”“俗与雅”“喜与悲”等不同叙事层次。
据悉,该演出将持续至11月16日。
![]()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