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笕桥小学校门口,老师们正在开车进校门。图/大众日报
“小学老师开车进校,学生在校门口位列两侧,不仅要敬礼还得高喊‘老师早’”,这个奇葩场景发生于杭州市上城区的笕桥小学。11月6日,上城区教育局发布通报称:该校确实存在相关问题,现已对该校负责人进行严肃批评,要求学校立即整改。
从媒体公布的视频看,一边是老师“从容地”开着轿车进校园,一边是孩子们“卖力地”敬礼、问好。两相对比之下,难免让人感到突兀。
虽说此前该校工作人员称“视频中的学生属于值周班级”“老师在车内也有向学生招手回应”“校方未要求学生向开车的老师行礼问好”,但这终究不是正常的一幕。公众质疑的核心其实并不是“是否强制”,而是这一行为本身与教育本质的背离。
事实上,不少网友之所以认为这一幕太过刺眼,无非是因为,这般做法,不仅背离了校园最该坚守的“平等”底色,而且在无形中强化了孩子关于“身份等级”的认知。因而,无论学校门口敬礼、问好的孩子是不是值周班级的学生,都不影响这样的结果。
要明晰的是,“人格平等”从来都是教育的底色,校园也不该沦为强化不同群体身份等级的“演练场”。然而,当孩子们对着行驶的车辆重复、机械敬礼、高声问好时,这种单向输出的“礼仪”,显然早已脱离了真诚互动的本质,也与“人格平等”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
毕竟,在一次次重复性的动作中,孩子们可能连坐在车里的人是谁都看不清,却知道看见这样的场景就得敬礼、问好。这显然无关“尊师重道”。而深埋幼小孩童内心深处的这种不明所以,不仅很难让学生理解真诚与互相尊重的意义,反而会消解孩子内心的平等意识。
毋庸置疑,校园教育当然应该引导孩子“尊师重道”,但凡事要讲究方式方法;公众反对的也不是“学生向老师问好”,而是“学生以何种方式问好”。在人们的认知中,校园应该是培育孩子平等观念的地方,笕桥小学所出现的一幕,显然违背了公众对校园教育的认知。
目前,当地教育部门已经要求涉事学校立即整改,因此,涉事学校有必要承接公众的期待:不止于表面意义上的整改,更要从根源上反思,引导孩子们从内心理解真诚、平等与感恩的真谛,而非流于机械表演。
撰稿 / 苏士仪(媒体人)
编辑 / 柯锐
校对 / 王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