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兰政府可能没料到,这次它想悄悄完成的一场技术“猎巫”,竟然演变成了一场全球供应链震荡。更没想到的是,在被中国政府严厉批评之后,它非但没有反思错误,反而反手一击,向全球发布所谓“质量风险”警告,公然对中国工厂进行无端指控。
在中荷半导体争端愈演愈烈之际,荷兰的这一举动,不啻于在已经紧绷的国际产业链神经上猛扎一针。事情的起点并不复杂,却足够敏感。
2025年9月底,美国商务部突然抛出“50%穿透规则”,将中国企业闻泰科技纳入实体清单,理由依旧是老调重弹的“国家安全”。
![]()
而紧随其后的,是荷兰政府利用一部冷战时代的法律,冻结了闻泰科技在安世半导体的股权。这种政治化干预的动作,早已让市场警觉。
但更令人震惊的是,荷兰政府不仅罔顾企业契约关系,还任命了一名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董事,直接架空了中方控股地位,掀起了一场企业控制权的政变。
荷兰的这一系列操作,显然不是单纯的“经济安全”考虑。事实上,早在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之初,美国方面就曾多次表达不满。
![]()
而此次荷兰的出手,恰是配合美国将“技术脱钩”延伸至欧洲的又一棋子。但真正让这场博弈升温的,是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在10月底突然宣布,停止向中国大陆的东莞工厂供应晶圆材料。
这一决定在技术层面直接切断了下游产能,导致全球70%产能集中于中国的封装测试工厂被迫停产。更荒谬的还在后面。
就在中方宣布对安世部分出口豁免、试图恢复供应链之际,安世荷兰总部却向全球客户发出所谓“质量警告”,质疑中国工厂产品不合格。
![]()
这种“先断供、再甩锅”的戏码,不仅没有逻辑,更暴露出荷兰政府与企业合谋嫁祸的拙劣演技。断供的是荷兰,停产的是中国,却被指责质量问题;切断的是晶圆材料,影响的是测试产能,却归咎于中国技术不达标。
这种指控不仅缺乏任何技术数据支撑,更令人疑惑的是,过去十年里,正是这家东莞工厂承担了安世全球七成出货量,从未出过重大质量事故。
如今,在供应链被人为中断后,突然“发现质量问题”,这不是栽赃是什么?荷兰政府此举,不仅是在破坏中荷之间的商业信任,更是在试图重构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权力版图。
![]()
正如中国商务部所言,这种背弃契约精神的行为,已经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实质性损害。而面对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和明确反制信号,荷兰非但没有收手,反而试图通过信息战争夺“舆论制高点”。
在这场技术战背后,真正的推手依旧是美国。荷兰自诩“战略自主”,但在关键技术政策上却屡屡扮演美方马前卒的角色。
无论是早前对ASML出口中国的极紫外光刻机实施禁令,还是此次对安世的强硬接管,荷兰的“独立性”都在迅速消解。
![]()
更讽刺的是,ASML公司2025年Q2财报披露,中国市场贡献了其25%的营收份额,亚洲市场整体占比更是过半。一边赚着中国的钱,一边对中国下狠手,荷兰政府的两面手法已经引发本国企业的广泛担忧。
而安世事件的爆发,也给欧洲自身敲响了警钟。欧洲汽车产业对安世的依赖度极高。仅大众和宝马两家企业,就在安世年发货的1100亿件芯片中占据超过三成份额。
随着东莞工厂停产,德国多家车企已开始预警停产风险。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发表声明称,库存最多只能维持数周。
![]()
在这样的背景下,荷兰仍选择将政治优先于市场规律,难道真要为了美国的技术封锁计划,把整个欧洲汽车产业推向悬崖?
更让人难以忽视的,是荷兰政府所动用的法律工具之荒谬。《货物供应法》本是冷战时期为应对战略物资管控设立的临时性措施,却在2025年被重新启用来干预一个商业并购完成近五年的企业治理结构。
如此选择性执法,已经偏离了法治轨道,成为政治工具化的典型案例。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中国并未贸然出手,而是选择策略性应对。
![]()
先是对安世中国子公司实施出口管制,随后再转为条件豁免政策,既展示了反制能力,也释放出维护全球供应链的诚意。
与此同时,中方也在不断强化对稀土资源的出口审查制度,尤其是对含军工用途的稀土产品进行个案审批。这种“组合拳式”的策略,既避免过度反应,又为未来博弈保留了充足的谈判筹码。
荷兰显然低估了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战略地位。中国不仅掌控着全球85%的重稀土供应,更在晶圆封测、材料分销、设备制造环节中具备不可替代的地位。
![]()
试图通过行政命令切断中国对供应链的控制,本质上就是一场不可能成功的技术围堵。而中国在第三代半导体技术上的突破,正在逐步削弱西方对上游设备和材料的垄断。
国际社会对此并非无感。美国汽车创新联盟已公开呼吁中荷尽快达成一致,避免全球汽车生产线全面瘫痪。而欧盟的表态则更为微妙。
欧盟委员谢夫乔维奇表示“愿意协助中荷沟通”,但始终未对荷兰政府的行为作出明确批评。这种模糊立场,体现了欧盟在“战略自主”与“跨大西洋利益”之间的两难。
![]()
不过现实不会给欧盟太多回旋空间。如果欧洲不能在安世事件中扮演调解者角色,只会加速中国对供应链自主化的脚步。
而这种脱钩的后果,不仅仅是商业损失,更是欧洲所谓“战略技术主权”的自我瓦解。荷兰此次对中国工厂发出的“质量警告”,不仅缺乏事实依据,更暴露了其在国际博弈中甘当马前卒的定位。
一方面是对全球市场的挑衅,一方面是对中国耐心的消耗。如今的中方早已不再是过去那个被动挨打的角色,而是一个能够以规则反击、以实力博弈的对手。
![]()
荷兰若仍执迷不悟,最终只会将自身推向孤立,连带整个欧洲为其政治投机买单。在这场科技主权与全球治理的较量中,谁在为市场而战,谁在为霸权而忙,已经越来越清晰。而荷兰的这出拙劣表演,终将被历史写入失败的注脚。
信息来源:安世半导体还在污蔑:无法保证中国出货质量 观察者网 2025-11-07 08:31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