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三季度,乳制品行业整体承压之际,一鸣食品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营业收入7.44亿元,同比增长8.52%;归母净利润1419.05万元,同比暴涨35.92%。
作为光明乳业、燕塘乳业、均瑶健康等头部乳企中唯一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的企业,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其在门店优化、产品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上的持续发力。
![]()
然而,光鲜数据无法掩盖增长瓶颈——直营门店收缩、跨界新品遇冷、区域扩张乏力。这家在温州街角起家的乳企,正站在守成与突破的十字路口艰难抉择。
01 一鸣食品成长密码
1991年,一鸣食品在温州诞生,最初只是一家专注乳品生产的地方企业。
彼时,中国乳制品市场还处于启蒙阶段,一鸣食品以新鲜、健康为切入点,开创性地推出“真鲜奶吧”模式,将现制乳品与烘焙食品结合,精准抓住了消费者对早餐品质升级的需求。
依托多年乳品深耕经验与自有生态牧场优势,一鸣食品已稳步成长为华东地区的行业标杆,不仅拥有近2000家连锁门店,还跻身A股上市企业行列。
其区域扩张与稳固地位的形成,主要依赖三大核心举措。
一是分层布局的门店策略,构建区域市场壁垒。
在浙江成熟市场,一鸣食品持续推进品牌升级和老店改造,优化门店形象与顾客体验;在江苏、上海、福建等发展市场,稳步推进门店布局以扩大覆盖范围;在安徽、江西等培育市场,重点突破社区、医院、学校等高势能场景,精准触达目标客群。
这种梯度推进策略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三季度,华东地区贡献了18.2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撑起总营收的九成以上。
二是供应链与产品创新双轮驱动,夯实核心竞争力。
一鸣食品深耕自有生态牧场近30年,在有机乳品活性保持、乳糖酶解定向水解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相继推出0乳糖高钙牛奶、娟姗有机奶等高端产品,其中娟姗牛奶斩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最受欢迎产品奖”。
依托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从早餐到午餐、下午茶的全时段场景覆盖,轻食产品保障新鲜健康,“奕程咖啡”依托自有奶源把控品质,形成独特的“场景+供应链”模式。
三是数字化转型赋能,提升运营效率。
2025年上半年,一鸣食品完成零售业务中台重构,实现线上线下履约打通;三季度进一步深化数字化体系,智能要货系统通过天气、客流、节假日等多维算法指导订货,减少滞销与断货;会员数据中台打通全渠道触点,实现精准营销与复购提升。
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供应链响应速度,适配消费理性化、即时零售需求增长的市场趋势。
02 增长瓶颈与转型阵痛
尽管三季度业绩亮眼,但一鸣食品的发展困境早已显现。
其一,门店扩张陷入“闭店魔咒”,网络优化压力凸显。
2025年上半年,一鸣食品新开门店111家,关闭门店却高达215家,门店总数从年初的1968家降至1864家;三季度虽实现净增38家至1902家,但门店调整仍较剧烈。其中,直营门店新开8家、闭店53家,加盟门店新开209家、闭店230家。
闭店潮的背后,是成本高企与竞争加剧的双重挤压。宏观环境影响下,加盟商投资趋于谨慎,老店因房租、员工社保等成本上涨被迫闭店。在浙江本地,一鸣食品不仅要面对嵊州小吃、杭州小笼包等传统早餐店的价格冲击,还要抗衡便利店的品类优势。
![]()
其二,跨界转型雷声大雨点小,未能形成有效增长极。
为突破早餐场景局限,一鸣食品近年来密集布局披萨、咖啡、轻食等品类,计划将“厚比披萨”扩张至600家,“奕程咖啡”进入200家门店并合作500个外部点位。
但现实是,大量旧门店面积狭小,无法安装现制咖啡和披萨制作设备,新品难以全面铺开,消费者认知度极低。数据印证了这一尴尬:截至三季度,一鸣食品乳品和烘焙业务收入占比仍高达78%,其他食品业务占比仅12.31%,距离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的目标尚有距离。
其三,区域局限成“围城”,内外竞争双重承压。
成立34年来,一鸣食品始终未能走出华东市场,在华东以外地区存在感极低,甚至出现被误认为“赵一鸣零食”的尴尬。公司虽尝试在苏北、合肥、南昌等地拓展加盟,但收效甚微。
而在华东大本营,既要应对苏安溜溜・手作厚切酸奶等本地品牌冲击,又要直面亿滋等巨头的烘焙布局,叠加伊利、蒙牛在低温奶领域的攻势,基本盘持续承压。
其四,利润空间收窄与营销乏力加剧困境。
2025年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28.98%,同比减少1.05个百分点;华东地区毛利率同比下降1.81个百分点。营收结构上,直营门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1.83%,加盟门店销售额同比下降2.35%,仅靠直销渠道19.12%和线上渠道48.46%的同比增长支撑整体营收。
营销层面,一鸣食品在社交媒体声量极低,难以吸引新用户,业绩多依赖老用户的情怀消费。
03 坚守与革新中寻找平衡
面对增长瓶颈,一鸣食品需依托自身优势精准发力,在行业转型中突围。
首先,聚焦门店质量提升,优化网络布局。
一鸣食品应继续推进规模驱动向效益驱动转型,在核心华东市场集中资源开设能承载全品类的新型高效门店;同时严格控制加盟门店质量,通过完善扶持政策降低加盟商运营压力。对于存量门店,可通过空间改造、设备升级逐步推广新品,避免盲目扩张导致的闭店潮。
此外,线上渠道的亮眼表现值得重视,应进一步加大数字化投入,深化线上线下融合,利用会员数据中台实现精准营销,提升用户复购率。
其次,产品创新少而精,避免盲目跨界。
与其全面布局披萨、咖啡、轻食等多个品类,不如聚焦1-2个优势品类重点突破。依托自有奶源优势,将“奕程咖啡”打造成高性价比奶咖标杆,优先在核心门店推广,积累用户口碑后再逐步扩张;轻食产品可结合健康消费趋势,优化套餐组合和定价策略。同时持续深耕乳品主业,加大功能性乳品研发投入,巩固在高端化、功能化领域的优势。
![]()
再次,精准突破区域局限,摆脱区域品牌标签。
一鸣食品可先在华东周边省份的核心城市建立标杆门店,利用华东地区的品牌影响力逐步渗透,避免全面铺开导致的资源分散。针对不同区域的消费习惯,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方式,例如在南方市场侧重清爽型乳品,在北方市场增加热饮品类。加强全国性营销推广,通过社交媒体、内容营销等方式提升品牌认知度,避免被误认的尴尬。
最后,深化供应链与数字化融合,构建长期竞争力。
继续完善智能要货系统、会员数据中台等应用,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和运营效率。利用数字化工具分析不同区域、不同场景的消费需求,实现精准铺货和产品迭代。探索无人零售、预制轻餐等新业态,结合即时零售趋势,拓展销售渠道,降低对线下门店的依赖。
从温州街角的小奶吧到华东区域的行业龙头,一鸣食品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持续的产品创新,书写了一段民营乳企的成长传奇。三季度的业绩反弹,彰显了其战略调整的有效性,但门店收缩、跨界遇冷、区域受限等问题,仍考验着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
情怀可以成为品牌的护城河,但无法支撑长期增长;华东市场是坚实的基本盘,但不能成为永远的围城。一鸣食品的困局,是所有区域乳企的共同考题:如何在头部企业的规模碾压下,守住差异化优势,又能突破地域边界?
答案或许藏在其创业初心里——当年开创“真鲜奶吧”的创新勇气,如今仍需用来打破自我设限。当华东的晨光穿透全国市场的薄雾,一鸣才能真正从区域龙头蜕变为中国乳企的中坚力量,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突围,更是行业多元生态的希望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