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只要心怀热爱,每一步探索的路都会开出花来。”
站在理想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当代青年该如何选择职业道路?11月4日,在“青春华章·青知讲说人”青春分享会上,几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青年代表,用各自的成长故事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无惧质疑,他们将热爱变成职业
本次分享会中首位讲述的,是北京“面人郎”第三代非遗传承人郎佳子彧。从北京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一份看似冷门,实则承载着自己“纯粹热爱”的职业——传承面塑技艺。
面对家人“这行养不活你”的劝阻,他并未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了“将热爱变成事业”的决心。
![]()
郎佳子彧主题分享《冷门非遗OR热门网红》。(主办方供图)
同样因热爱而坚持的,还有身兼医生与作家双重身份的苏东宁(笔名柠檬羽嫣)。当她13岁第一次创作长篇小说时,父母却以“耽误学习”为由劝她停笔。但她不愿放弃,“偷偷写啊!晚上把电脑藏在被窝里写。”
凭借这份执着,17岁时,她出版了人生中第一部小说。如今,医学的严谨与文学的浪漫,已成为她职业生涯中相辅相成、彼此滋养的“一体两面”。
![]()
苏东宁主题分享《人生AB面,如何都精彩?》。(主办方供图)
他们的职业选择,正是当代青年择业观的生动缩影。对许多年轻人而言,工作不仅是赖以生存的手段,更是契合自身兴趣、助力个人成长、发挥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热爱,如同职业航程中不灭的灯塔,指引着他们穿越迷雾,笃定前行。
敢于探索,他们用汗水耕耘热爱
“大家是否幻想过世界上存在完美人生攻略,照着选就能直达人生巅峰?”本次分享会上,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金融学院团总支副书记、辅导员胡鑫雨提出的问题,引发了现场数百位学子的共鸣。
中学时期,胡鑫雨也曾向往那些看似光鲜的“完美”职业。但在高考失利进入专科后,她一度对职业选择感到迷茫。“职业生涯不是复制别人,而是找到自己的节奏”,老师的话点醒了她,让她重新审视自身优势,实现了从专科生到考上辅导员博士的职业跨越。
“最完美的选择,不是那条看起来最光鲜的路,而是让你走过的每一条路都开出花。”在她看来,“完美”的职业不应由外界定义,而应在自我成长中不断探索、深耕与成就。
![]()
胡鑫雨主题分享《人生需要规划吗?》。(主办方供图)
现任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核级焊工的尔基,同样在探索中找到了自己的职业道路。儿时村里搭牛棚的经历,让他对焊接产生了兴趣,这份兴趣也引领他走出大山、走进职校,成为一名技术“蓝领”。
而毕业后亲身参与国家工程建设的过程,则让他更深刻地意识到焊接技术所承载的责任与使命,“焊接完成后,要在未来的6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承受高温、高压、高震动的考验。”
为精进技能,他每天苦练15个小时,仅用三个月,就取得了通常需要一年半以上才能获得的国家核安全局焊工资质。“终生为核安全负责”的誓言,不仅刻在焊缝旁的钢印上,也刻进了他的职业信仰。
![]()
尔基主题分享《职校青年可以走多远?》。(主办方供图)
扎根平凡,让热爱绽放青春之花
追逐理想的过程并非坦途。许多青年秉持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职业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久久为功,书写出不平凡的青春价值。
传承面塑技艺后,郎佳子彧不仅围绕时代主题创作出播放量超千万的短视频,还在人民大会堂向各国元首展示技艺,让“冷门”非遗成功“破圈”,焕发出全新的文化活力。
苏东宁创作的罕见病题材小说被搬上荧幕,剧集不仅唤起了公众对罕见病群体的关注,也推动了文学创作与社会公益的良性互动。
胡鑫雨则结合自身经历为高校学子提供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探索兼具个人价值与社会意义的职业方向。
而从藏区走出的“放牛娃”尔基,已逐渐成长为参与“华龙一号”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大国工匠。在他看来,“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从哪里出发,而在于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
职业有别,信念相通。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将自身热爱淬炼为终生事业,于精益求精中打磨匠心,在服务社会里彰显价值。他们播下的每一颗名为热爱的种子,终将在时代的沃土里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青春之花。(肖聪聪、实习生甘嘉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