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高盛董事长苏德巍的表态颇具信号意义:“中国股市经历深度调整后,正回归国际投资者资产配置的常态化长期角色,2026年这种回归将持续。”更值得关注的是,峰会结束后他即刻飞赴北京,这种行动与言辞的呼应,折射出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已落到实处。
![]()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种情绪转变。2020—2022年间,中国股票市值蒸发约6万亿美元,而过去一年的回升已填补半数损失。这背后既有“DeepSeek时刻”带来的科技赛道估值重估,更核心的是估值优势凸显——在全球股市估值普遍走高的背景下,中国资产的性价比已成为共识。高盛3月报告就曾指出,国际投资者对中资股的兴趣已达4年来峰值,MSCI中国指数年初至今涨幅显著跑赢发达市场。
摩根士丹利董事长Ted Pick的观点则提供了更具体的布局线索。他直言,中国股市是国际资本布局亚洲的“起点与终点”,尤其是香港上市的AI、机器人、电动车等领域龙头,已具备全球竞争力。这与2024年A股行情形成呼应,寒武纪-U等AI概念股全年涨幅超380%,银行、通信等板块领涨,印证了优质资产的吸引力。
两位巨头的亚洲布局思路亦有延展。Ted Pick提到,除中国内地及香港市场,日本的公司治理革新、印度的基建红利与监管放松,均值得关注。这种跨地域多元化视角,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全面的配置框架——在锚定中国核心资产的同时,可关注亚洲新兴市场的差异化机会。
![]()
对于全球市场的短期风险,双方共识明确:将出现10%—15%的回调。但需明确的是,这种回调并非宏观危机驱动,而是涨幅积累后的健康调整。苏德巍强调,即便在牛市周期,这种幅度的回撤也属常态,这提示投资者需理性看待短期波动,聚焦长期价值。
对国内投资者而言,这些观点提供了三重启示:其一,中国资产的全球吸引力已从情绪修复转向估值与成长的双重支撑,外资回流趋势明确;其二,AI、高端制造等硬核科技赛道,仍是内外资共识性布局方向;其三,需正视全球市场的短期调整压力,优化仓位结构以应对波动。
从更长远视角看,苏德巍“中国作为核心经济体,始终值得全球资本关注”的判断,点出了资产配置的底层逻辑。无论市场短期如何波动,超大规模市场、持续的产业升级与估值优势,共同构成了中国股市的长期吸引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