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10月末,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在货币政策会议后表示,如果经济活动和物价走势与预期一致,将考虑提高利率。同一天,日本央行还更新了通胀预测,预计2025~2027财年核心CPI分别为2.7%、1.8%和2.0%,与上次预期持平。日本物价正持续上涨,包括商品、住房等生活成本上升,让日本民众的生活压力倍增。与此同时,外资加速进入日本楼市,市场预警可能会出现新一轮泡沫。
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接受21世纪财经采访,对相关问题进行解读。以下内容由发展研究院根据采访内容及孙教授增补内容编辑而成,供读者参考。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相关内容。
![]()
图源:21经济网
Q1
日本总务省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8月,日本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48个月同比上升。今年1月至7月,核心CPI涨幅连续7个月保持在3%以上。应对物价上涨已成为日本朝野各党最重视的议题。为什么物价持续飙升,这是否属于输入型通胀?
![]()
图源:21世纪财经APP
孙立坚:日本当前确实面临输入型通胀的压力。日元持续弱势,加上日本资源匮乏的经济结构,导致外部价格上涨持续传导至国内。
另外,日本国内需求也开始回暖,消费回升带来了内生性通胀动力。尽管需求拉动型通胀通常是一个好的因素,但目前输入型通胀仍占主导。令人担忧的是通胀可能固化,如果民众形成长期通胀的预期,商品流通价格可能全面上涨。目前日本央行暂未加息,可能是在观察工资增长能否抵消物价上涨的压力,同时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以“时间换空间”的思路。
高市早苗内阁的政策思路与之类似,通过暂时扩大财政赤字,向人工智能等战略产业注入政府订单,创造需求驱动型通胀。这种由民众消费和企业利润增长驱动的良性通胀循环,是日本政府想要的。
若未来通胀持续攀升,日本将不得不加息。但目前政府更倾向于维持弱势日元,以增强出口竞争力,吸引外资和海外消费。过去30年的经验表明,弱势日元时期日本经济表现相对更好,因此政府愿在一定程度上承受输入型通胀的代价。
Q2
比如日本大米连续三周上涨,目前来看大米价格涨幅明显吗?这样的通胀表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孙立坚:大米价格上涨确实产生了一定影响。为缓解压力,日本政府动用了储备粮并增加了进口大米供应。从实际生活观察来看,目前超市货架上并未出现大米短缺现象,消费者购买时也未表现出明显犹豫。虽然价格有所上升,但尚未对民众基本生活造成实质性冲击。且当前大米价格上涨仅持续数周,还不能认定为持续性通胀表现,可能是周期性因素或物流问题导致的短期波动。待供应链调整到位后,大米价格有望逐步回落。
Q3
有分析认为在物价高企局面下,如果高市早苗采取“安倍经济学”式的扩张性财政和金融政策,恐将推动物价进一步上涨。对此你怎么看?
孙立坚:如果公众形成通胀将持续的预期,而扩张性政策又持续推行,很可能出现民众实际收入增长跟不上物价上涨的局面。日本当前面临的人口结构矛盾,老龄化社会虽催生了对第三方服务的需求,但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已相对固化,难以显著提升消费总量。同时,少子化又导致服务供给不足。政府试图通过引进外劳缓解矛盾,但高市早苗与维新党联合推动的政策却呈现出排外倾向,这与特朗普“本国优先”的逻辑相似,认为国内资源不应被外国人挤占。这种政策取向与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之间事实上存在一定矛盾。
![]()
图源:摄图网
高市经济学强调政府带动经济发展,通过产业减税、基建投资来提升国家竞争力。但隐患在于持续扩大的财政赤字和通胀压力可能迫使央行最终加息,制约政策空间。即便政府希望维持扩张态势,宏观经济环境也可能使其难以为继。
Q4
仲量联行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日本房地产投资额达3.19万亿日元,同比增长22%,创下自2007年开始统计以来的上半年历史新高。东京以160亿美元的投资额位居全球城市首位,超越纽约和达拉斯。为什么外资投资日本房地产这么火热?
孙立坚:外资热衷日本房地产投资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日本正推动产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积极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基金和信托公司设立区域的服务业总部。政府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利用弱势日元及中美脱钩的机遇,大力吸引外资集聚。
其次,日本营商环境优质,效率较高,历史积淀的基础设施优势依然存在。其国际金融中心体量超过了新加坡和香港,服务业发展机会显著集中于东京等高度发展的大都市圈,形成集聚效应。
第三,全球资本都在寻求多元化配置,日本被视为兼具高收益潜力和稳定性、安全性的投资目的地。当前日元低位运行,除股市外,其他金融资产估值相对较低,房地产被视为值得抄底的领域。
关于泡沫风险,日本政府目前更关注股市能否稳守5万点,而对楼市上涨持相对乐观态度,视其为实体经济复苏的表现。然而,若当前支撑楼市的利好因素不可持续,不排除房地产市场出现第二轮大幅调整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本轮楼市升温与股市表现密切相关。股市创造的财富效应正推动资金向房地产领域流动。从历史经验看,日本资本市场的破灭通常始于股市崩盘,继而传导至楼市。因此,股市能否持续稳定,是影响楼市走势的关键因素。
![]()
图源:摄图网
Q5
您认为在外资投资日本房地产如此火热的情况下,会不会带来新一轮的楼市泡沫化结果呢?
孙立坚:全球正处于流动性过剩环境,多国央行降息导致低利率时代持续。虽然表面存在通胀,但这主要由汇率走弱和油价上涨推动,而非真实需求的增长。实际上,全球投资和消费意愿不足,有效需求疲软,实体经济收益偏低。
在这种背景下,大量资金为寻求回报涌入金融市场,并通过低利率环境加杠杆操作。问题在于优质投资标的稀缺,当前股市上涨并非普遍的繁荣,而是高度集中于AI及AI+等科技板块,其他领域表现平平。这种结构失衡的上涨本质上是由美国引领的AI概念泡沫的全球扩散。投资者为分散风险将资金配置至日本等市场,但全球股市实际上都集中在同一AI赛道上。一旦美国市场出现调整,日本等跟随市场必将面临剧烈波动。
日本本土投资者也开始将银行储蓄和国债资金转向股市。若当前由泡沫推动的股市出现崩盘,日本经济将面临显著的衰退风险。这种结构失衡的繁荣本质上不可持续,尽管多国股市同步上涨,但上涨板块高度同质化,均围绕AI及其相关概念展开。
![]()
图源:摄图网
Q6
目前外国投资日本的情况如何?以日股来说,以外国投资主导,为什么散户投资少?以目前日股的表现,是否会有回调的风险?
孙立坚:根据历史经验,外国投资者在信息获取上通常处于劣势,但对负面消息容易产生过度反应。比如,当某家本地银行出现问题时,当地投资者能够准确判断这是个例,而外国投资者可能因信息不对称,将其误判为系统性风险,从而引发集体撤资。
这种过度谨慎反而可能导致国内投资者成为最终的损失承担者。由于外国投资者大规模赎回打破资金平衡,可能将原本可控的局部问题演变为系统性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典型案例,外资率先撤离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整个金融系统的瘫痪。
这种现象类似于银行挤兑,基于不完整信息的外国投资者如同听到谣言的储户,纷纷将定期存款转为活期并提现,从而破坏金融系统的资金链。在当前结构性失衡的市场环境下,外国资金的突然撤离很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本可实现软着陆的经济陷入硬着陆的困境。
来源 | 21世纪财经
整理&排版|杨怡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