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妈今年60岁,家住在北方小城。最近总觉得胸口隐隐发闷,咳嗽越来越多,本来以为是普通感冒,熬两天就好,谁成想拖了一个多星期反而愈发严重。邻居们都劝她:“这天气冷了,呼吸道很容易不舒服,多喝热水就行。”
直到一天夜里,她咳得上不来气,家人急忙把她送到医院。一位有着二十多年经验的呼吸科医生看到她的影像片后,神色顿时变得凝重,说出一句:“大妈,您这情况很可能是‘白肺’,得马上处理!”
![]()
王大妈和家人都愣住了,什么是“白肺”?竟然还这么危险?为什么自己没有察觉是大病?是否是传说中的肺炎?其实,很多人和王大妈一样,对这个名词既陌生又恐惧,却又不了解它到底意味着什么、有哪些早期信号能警觉。
“白肺”究竟是什么?又会带来怎样的感觉和表现?真到变成“白肺”还有什么办法补救吗?今天,我们就带你彻底了解这个被医学界高度关注的“隐形杀手”。
“白肺”这个词,很多人是这两年才听说,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发后频繁见诸媒体。通俗地说,“白肺”并不是某种单一疾病,而是一种严重肺实质感染或损伤后,在胸部CT或X光片上双肺大片区域出现密集高密度影像,看起来非常白,几乎没有正常的“透气”黑影,医学上称为“双肺大面积实变或渗出”。
![]()
这意味着大量肺泡因炎症、损伤或渗出无法正常进行换气,氧气进不来,二氧化碳也排不出去。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权威指南中明确:常见引发“白肺”的原因有严重肺炎(细菌、病毒或真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症新冠肺炎等。
有数据显示,新冠重症患者中,约有5-10%可发展为“白肺”表现,病情极其危重。其实,“白肺”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许多急性重症肺损伤的最终共同结果。它是临床上重症监护常见的危急信号,一旦出现,患者往往需要呼吸支持甚至进入ICU救治。
![]()
那么,普通人怎么判断自己是否“白肺”?“白肺”发生时,身体会有哪些早期表现?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初期症状并不典型,容易与感冒、普通肺炎混淆。多数“白肺”患者早期仅表现为持续发热、剧烈咳嗽、咳痰、胸闷、呼吸急促,部分伴有体力明显下降和食欲丧失。
进入进展期后,仅仅休息也觉得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口唇发紫、指甲发青、说话断句、心慌、夜间憋醒等缺氧表现。有的患者从出现第一天症状到发展为“白肺”,可能只需要三五天时间。
临床观察发现,超过80%的“白肺”患者此前经历了“不以为然的感冒样症状”,错过了早发现早治疗的时机。此外,中老年人、慢性肺病和心脏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出现无力、喘息、意识模糊时,往往已经进展到较严重阶段。
![]()
医生提醒:“一旦感冒症状超过7天依然反复发作、呼吸困难明显,伴随氧饱和度低于93%,务必尽早前往医院拍片检查。”当然,早期识别和及时就医,是阻断“白肺”向危重症发展的关键。那怎样才能早发现“白肺”的蛛丝马迹”,降低不可逆风险呢?
首先,高危人群:如65岁以上、吸烟者、基础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近期出现新发严重感染的人,一旦出现持续高热、咳嗽、气短、呼吸困难应高度警惕。家庭自测可以用指夹式血氧仪,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5%就需加倍警觉。
![]()
有条件的话配合复查胸部影像,“白肺”往往表现为双肺大片或片状高密度影像,遮住正常的“黑色肺野”。对于已经明确诊断的患者,规范吸氧、积极抗感染(细菌可用抗生素、病毒需抗病毒治疗)、适时机械通气支持,以及监控心肺功能,是关键的临床“救命”措施。
医生们还建议,中老年朋友平时要注意防治慢性基础疾病,疫苗接种(如流感、肺炎疫苗等),以及避免感冒后硬扛不看病。饮食均衡、适当运动、控制体重、远离二手烟和污染环境,多进行肺功能锻炼(如吹气球、腹式呼吸)也有助于增强肺部抵抗力。
据哈佛大学医学院一项涉及3200名老年人的队列研究显示:坚持日常肺部功能锻炼可将重症肺感染相关并发症风险降低14.8%。此外,不要轻信民间偏方,出现呼吸困难、血氧下降、精神萎靡等危重信号,应第一时间拨打120或前往大医院专科就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