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千龙网)
欧盟各国气候部长日前终于就2040年气候变化目标达成初步协议,承诺到2040年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90%。
这次谈判历经18小时之久,最终协议还是个“妥协版”——由于多个欧盟国家在谈判中提出反对意见,欧盟允许各成员国购买国际碳信用额度,将减排任务外包给其他国家。
欧盟多年来自诩为全球气候治理“领头羊”,可如今连通过一份减排方案都费劲,着实让人唏嘘。此次会议上,一众国家反对的理由,无外乎担心过高的标准使国内产业面临严格限制,从而伤害经济。对此,《金融时报》评论,“欧盟想说服其他国家提高减排目标,却降低了自己的气候目标,这将削弱欧盟的外交影响力。”
欧盟这番拉扯,也是全球气候行动滞后的缩影。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也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参与协定的各方理当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每5年提交国家自主贡献。然而,世界资源研究所、气候分析组织等五大权威机构联合发布的《2025 年气候行动状况》报告显示:全球 45 项核心气候行动指标,没一个按计划推进 2030 年目标,有的甚至在往反方向走。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入主白宫后,再度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甚至在联大会议上大谈“清洁、美丽的煤炭”,还声称将缺席即将举行的气候大会。
全球气候治理面临严峻挑战,但绿色发展,是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一道必答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快且极端天气频率增加,行动的迫切程度越来越高。然而,且看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累计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也更有能力解决问题、贡献力量,却屡屡宣扬“责任泛化”,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和发达国家承担同样的责任。可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仅为美国的 1/5、欧盟的 1/3,而发达国家在 1850-2020 年间的累积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 70% 以上。一边大唱高调,一边逃避责任,自然推诿扯皮、陷入僵局。
全球气候行动眼看“集体熄火”,中国却跑出了“加速度”。过去十年,中国不仅在风电、太阳能装机和森林蓄积量方面提前完成2030年目标,还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电动化转型速度远超欧美国家。不只如此,中国还通过 “技术输出 + 本地化适配”,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智慧方案,解决“不会转、转不起”的问题。9月底,中国宣布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履行减排承诺意志最坚决、行动最有力、落实最有效,中国源源不断向世界注入确定感和安全感,也让“世界可以相信中国”不断具象化。
气候行动,最怕的就是“等”和“拖”,最不需要的就是空谈愿景。这一关乎所有人未来的议题,不应该被利用成对抗的工具、炒作的话题,而应该成为合作的桥梁、团结的纽带。期待即将到来的气候大会,不要沦为又一次 “喊口号大会”,而是能按下“动真格” 的加速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