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礼的彩椒颜色鲜艳,康保的水培蔬菜青翠欲滴,赤城的架豆串串饱满……深秋时节,坝上草原已染霜白,张家口智能大棚里却暖意融融、生机盎然。
近年来,张家口市以百万亩设施农业(种植)工程为抓手,突破技术瓶颈、强化政策支撑、打造特色品牌,让设施农业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在沃野间绘就“棚里生金、四季增收”的富民画卷。
智能大棚破瓶颈 寒地农业焕新颜
“这个大棚用的是三膜覆盖技术,透光性好、保暖性强。”崇礼区万家乐蔬菜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河看着眼前连成片的400个温室大棚,难忘曾经的困境,“以前我们是传统大棚,塑料薄膜加草帘,冬天全靠烧锅炉供暖,温度不稳定,彩椒减产是常事。”
王河从2006年开始搞大棚种植,大棚先后3次被大雪压塌,损失严重。2022年,借着张家口市推广新型设施农业的东风,他将老旧棚升级为智能春秋棚,配套安装了温度、湿度、光照传感器和水肥一体化设备,实现了种植全自动化。“现在,每亩彩椒平均增产2000余斤,增收6000余元。”王河说。
与王河的“棚体迭代”不同,康保县生态循环智慧农业示范园的“鱼菜共生”大棚内,水培蔬菜郁郁葱葱,鱼儿欢快地游动,形成“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循环系统。
“鱼的排泄物通过生物滤池分解成蔬菜所需的养分,水把养分输送到蔬菜池,蔬菜吸收后,净化后的水再流回鱼池,形成一个绿色循环种养的生态闭环,最终实现鱼菜生产高效且有机绿色,一水两用、循环种养、四季生产。”该示范园负责人王鑫告诉笔者,这种“鱼菜共生”大棚是双层全钢架大棚,具有防风、防寒、防积雪功能,适合高寒地区四季生产。项目占地490亩,建有大棚78座,年产各类绿色蔬菜1000万斤、淡水鱼70万斤,年销售额达3800万元,提供上百个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超4万元。
智能春秋棚、“鱼菜共生”大棚……这些大棚是张家口设施农业跨越式发展的生动注脚。近年来,张家口市打破高寒地区农业种植“冬闲夏忙”的传统格局,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差异发展、有序扩量、集中建设、提质增效”思路,全力推进百万亩设施农业(种植)工程,规划到2030年实现设施种植总规模100万亩。通过“升级老旧设施、推广新型设备、适度扩大规模”三措并举,利用夏季凉爽优势建设春秋棚实现“春提早、秋延后”,针对冬季寒冷特点推广双层中空智能温室等越冬设施,成功破解高寒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
目前,张家口市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达39.48万亩,预计年底将突破40万亩,形成“一环三区四带”发展新格局:环城区建设高端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区,坝上、沿坝、坝下不同功能区错位发展,怀来—涿鹿—宣化葡萄、崇礼—尚义—赤城彩椒等四条特色产业带联动发力,设施农业正从零星分布向集群发展加速转变。
![]()
9月26日,在张北县郝家营乡现代设施农业园区温室大棚内,工人在摘西瓜。姚剑双摄
政策护航解难题 园区撑起大产业
“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普通农田,现在已经变成了年产值超千万元的‘聚宝盆’。”张北县郝家营乡党委书记庞建民向笔者讲述着现代设施农业园区的发展历程。长期以来,郝家营乡农业是靠天吃饭。2022年,乡里整合资金8310.15万元,引入企业配建资金1260万元,在三义美村打造现代设施农业核心示范园区。
园区建设之初,困难接踵而至。“要流转土地,有的村民有顾虑,不愿签字。”三义美村村干部回忆,那段时间,村干部每天带着土地流转合同和收益测算表,一笔一笔给村民算账。乡村两级推出新机制:成立园区联合支部委员会,实现乡、村、企联建;成立示范区建设协调组,解决手续办理、部门协调等问题;成立园区管委会,负责日常管理运营。通过这一机制,园区先后协调解决土地流转、水电供应、施工运营等13项难题,当年完成了大棚建设。
同时,园区也与省、市农科院及农业院校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成功转化河北农业大学3项国家发明专利,有效解决西瓜早期病害问题,实现西瓜节水29.15%,每亩减少人力成本550元,形成西瓜绿色高质量栽培标准化技术体系。
郝家营乡现代设施农业园区的发展壮大,是张家口以政策“组合拳”破解设施农业发展瓶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出台一系列涵盖财政补贴、用地保障、技术推广、生态保护、金融支持、产业融合的配套政策。资金投入上,近3年全市设施农业投入52.5亿元,其中争取各级项目资金和市县财政投入22.5亿元,成功撬动社会资本近30亿元。技术推广方面,该市实施设施蔬菜“千人指导、万人培训”农技提升培训行动,先后创建8个科技驿站,引进科研院所专家300多名,聘请专业技术管理人才380余人。
如今,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下,该市培育了张北祥优农业、赤城弘基、蔚县泰农生态等117家设施种植业企业,打造了张北三义美、崇礼富崇裕农、沽源三源农业等一批规模化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建立了宣化精科、涿鹿恒丰广源等现代化蔬菜供应基地。目前,该市环京周边蔬菜生产供应基地达26家,数量居全省第一。
品牌赋能闯市场 “小果蔬”变“金名片”
10月26日,在崇礼区万家乐蔬菜有限公司的分拣车间里,工人忙着将刚采摘的彩椒按照大小、色泽分级包装,每箱产品都贴上了醒目的“崇礼彩椒”公共品牌标识和“奥椒”企业品牌标识。“刚采摘的彩椒,今天就能发往北京,明天一早就能出现在商超货架上。”王河说,凭借过硬的品质和响亮的品牌,他们的彩椒供不应求,已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开设两个档口,每年从7月初供应到11月底,最高时每日供应量7万多斤。
崇礼彩椒的走俏,得益于张家口市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精心培育。2012年,崇礼“崇河”牌绿色食品彩椒摘得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2016年,在京津冀首届蔬菜产销对接大会上,崇礼彩椒被评为“十大地方特色蔬菜”;2022年,“崇礼彩椒”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拥有“国字号”身份;今年9月,崇礼彩椒又入选“京津冀区域公用品牌50强”。除了区域公共品牌,崇礼还积极培育企业品牌,形成“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格局。目前,已有“崇河”“奥椒”“崇丰”等10多个企业品牌。
与崇礼彩椒一样,“赤城架豆”也凭借品牌优势走出大山,成为农民增收的“金豆豆”。在赤城县弘基农业基地,一串串饱满的架豆挂满藤蔓。“我们的架豆全流程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种植,再加上‘赤城架豆’的品牌效应,根本不愁卖。”该基地负责人张树旺介绍。
“小果蔬”能变成“金名片”,背后是张家口市构建“三位一体”农业品牌体系的持续发力。近年来,该市以“大好河山·张家口”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强化企业品牌支撑,突出产品品牌重点,全力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设施农业品牌矩阵。通过制订品牌建设规划、规范品牌使用标准、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全市已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72个,赤城架豆、沽源藜麦等18个农产品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形成了“一县一品、一乡一特”的品牌格局。
(原标题:张家口:昔日“靠天吃饭” 今日“棚里生金”)
(来源:河北新闻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