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前言
1968年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浙江溪口的一座墓地被人挖开了。
挖墓的人本想看看这位大人物母亲的陵墓里藏着什么宝贝,谁知打开墓室一看,所有人都愣住了——棺材竟然悬在半空,四个铜环牢牢吊着,下面离地面还有好几寸的距离。
![]()
这可真是稀罕事儿,中国几千年的丧葬传统里,入土为安讲的就是让死者踏踏实实躺在地上,这棺材不落地的葬法到底是怎么回事?里面又藏着什么秘密?
一个农妇的不平凡人生
王采玉这个名字,放在1864年的浙江嵊县,实在算不上什么特别的。
她家里条件还算不错,是当地的地主人家,比起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妇女,王采玉还认得些字,这在当时已经很难得了。
16岁那年,按照父母之命嫁了人,谁料到两年后丈夫就病死了,18岁就成了寡妇。
清朝那会儿,寡妇再嫁虽然不是什么光彩事,家里人还是给她张罗了第二次婚事。
![]()
1886年,20岁的王采玉嫁给了44岁的蒋肇聪。
这个年龄差距放现在看着都够大的,在那个年代倒也正常。
蒋肇聪是个生意人,在溪口镇上开着盐铺,日子过得去。
第二年,王采玉就生下了儿子蒋介石。
孩子小名叫瑞元,这个娃从小就皮得不行,村里人都管他叫"瑞元无赖",可见有多淘气。
王采玉管孩子特别严,该打就打,该骂就骂,一点不含糊。
她自己信佛吃素,倒也没强求儿子跟着吃素,只是在做人做事上要求特别高。
1896年,蒋肇聪去世了,王采玉又成了寡妇。
![]()
这一次她没再改嫁,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
儿子那时候才9岁,上有老下有小,还有铺子要照看,这日子过得有多难可想而知。
就是这样的环境下,王采玉硬是把儿子拉扯大了,还供他读书。
母亲对儿子的影响有多深
蒋介石这个人,脾气性格里有不少是从母亲那儿学来的。
王采玉虽然是女人,做事却特别有主见,家里大事小情都是她说了算。
这种性格也传给了儿子,蒋介石后来做事雷厉风行,说一不二,跟母亲的教育分不开。
1907年,蒋介石要去日本留学,家里人都反对。
![]()
那会儿出国可不是小事,路费不说,这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
王采玉想了想,觉得儿子有志向是好事,就把家里的积蓄拿出来,支持他去日本。
这个决定在当时的农村家庭里,真的算是很开明了。
蒋介石在外头闯荡这些年,王采玉就一个人守着家。
她天天吃素念佛,盼着儿子平安。
儿子搞革命,随时有生命危险,她心里其实怕得要命,但从来不说出来,只是默默在家等消息。
1921年6月14日,王采玉病重,蒋介石赶回来的时候,母亲已经不行了,享年58岁。
![]()
蒋介石当时写了篇《哭母文》,里面全是愧疚的话。
他说自己这些年在外头忙事业,很少回家陪母亲,连母亲生病都不知道,等赶回来人已经快不行了。
这种遗憾,他后半辈子都没放下。
风水先生说了算
母亲去世后,蒋介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风水先生看墓地。
在那个年代,有钱有势的人家办丧事,风水这一套是绝对不能马虎的。
蒋介石请来了几个有名的风水师,在溪口附近转了好几圈,最后选中了摇头山的一块地。
![]()
这块地按风水先生的说法,是个难得的好地方,背靠青山,面朝溪水,藏风聚气。
就是这块地有个问题——下面有条所谓的"龙脉"经过。
风水先生说,要是棺材直接埋下去落了地,就把龙脉给压住了,家里的气运会受影响。
龙脉这个说法,现在听着玄乎,可在1921年,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都信这一套。
风水先生说龙脉被压住了会影响子孙后代的运势,蒋介石哪敢不信?他当时刚在政坛上站稳脚跟,正是需要好运气的时候。
风水先生给出的办法就是悬棺葬——用铜环把棺材吊起来,让它悬在半空不落地。
![]()
这样既占了这块风水宝地,又不会压住龙脉,地气可以从棺材底下流通过去。
听起来很有道理对吧?蒋介石就照着这个办法做了。
一座特别的墓是怎么建成的
1921年11月,王采玉正式下葬。
这场葬礼办得相当隆重,蒋介石花了大价钱。
墓室挖得很深,里面的结构也讲究。
工匠们先在墓室顶部安装了四个粗壮的铜环,这些铜环得特别结实,因为要吊着整口棺材的重量。
![]()
棺材是上好的楠木做的,外面还涂了好几层漆,防腐防潮。
四根粗铁链穿过铜环,牢牢拴住棺材的四角,整口棺材就这么悬在墓室中间,下面离地面大概有半尺多高。
这个距离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了不稳,太低了又起不到悬空的效果。
墓室修好后,蒋介石还不放心,又在外面修了一圈围墙,种上了树。
1923年,他觉得光有墓地还不够,又在旁边建了座慈庵,专门用来祭拜母亲。
这座慈庵修得挺大,里面供着佛像,还请了和尚念经。
整个墓地占地不小,光墓室就有好几间房那么大。
![]()
外人看不到里面的样子,只知道这是蒋介石母亲的墓,守卫特别严。
蒋介石每年都会回来祭拜,就算是抗战最紧张的那几年,母亲忌辰他也惦记着。
悬棺这事儿不是蒋家首创
说到悬棺葬,其实这种葬法在中国南方早就有了,不是蒋介石发明的。
福建、江西、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古代就有把棺材放在悬崖峭壁上的习俗,那才叫真正的悬棺。
棺材直接放在山崖的洞穴里或者搭在木桩上,离地面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高。
那些地方的人为什么这么做?说法挺多。
![]()
有的说是为了防止野兽破坏,有的说是认为离天越近死者越容易升天,还有的说是土地紧张没地方埋。
每个地方的理由不太一样,但目的都是希望死者能安息,活人能平安。
蒋介石给母亲用的这种悬棺葬法,跟那些古代的悬棺有点像又不完全一样。
古代那些是把棺材放在山崖上,他这个是把棺材吊在墓室里。
原理都是不让棺材直接接触地面,说到底还是风水观念在起作用。
浙江这一带,有钱人家讲究风水的特别多。
![]()
除了悬棺,还有什么墓朝向、下葬时辰、陪葬品摆放位置,都有说法。
王采玉的墓能用悬棺这么特殊的方式,一方面是风水先生的建议,一方面也是蒋介石想给母亲最好的安排,表达孝心。
最后一次回家已是永别
1949年4月25日,蒋介石回了趟溪口。
这次回来,他心里大概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了。
局势已经很明朗,国民党败局已定,用不了多久就得撤到台湾去。
![]()
他在母亲墓前站了很久,具体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没人知道。
那天溪口的天气不太好,有点阴沉,就跟他当时的心情似的。
离开的时候,蒋介石回头看了好几眼,大概知道这一走,再也回不来了。
到了台湾以后,每年母亲的忌辰,蒋介石都会在家里摆上供品,遥祭一番。
他心里一直想着有一天能回去,能再到母亲墓前磕个头。
可这个愿望到他1975年去世都没能实现。
溪口那边,墓地还在,慈庵也在。
![]()
那些年虽然改朝换代了,但墓地一直没人动。
守墓的人还在,每年清明也会有人来打扫打扫。
就这么平静地过了将近二十年。
1968年那场浩劫
1968年,那个特殊的年代,全国上下都在搞运动。
红卫兵们要破四旧,很多古墓、祠堂都被砸了。
蒋介石母亲的墓也没能幸免。
一群人冲进墓地,把慈庵砸了个稀巴烂,佛像被砸碎,经书被烧掉。
他们不满足于此,还要挖开墓室,看看里面有什么。
![]()
墓室的门被撬开,一行人举着火把走进去,眼前的景象让他们都愣住了——棺材竟然悬在半空。
这些人里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从来没见过这种葬法。
有人说这是封建迷信的产物,必须砸掉。
四个铜环被砸断,棺材重重摔在地上,发出巨大的响声。
棺材被打开,里面的遗骸被拖出来,扔在墓室外面。
整个墓地被毁得一塌糊涂。
墓碑被推倒砸碎,墓室被填平,连地面上的建筑都被拆得干干净净。
原本庄严肃穆的墓地,变成了一片废墟。
那些悬吊棺材的铜环、铁链,被当作废铜烂铁扔到一边,有的甚至被人拿走了。
![]()
蒋介石在台湾听说了这个消息,整个人都呆住了。
他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母亲,好不容易给母亲修了个体面的墓地,结果连这点安宁都保不住。
从那以后,他的精神状态明显不如从前,整个人苍老了许多。
风水也好运势也罢都敌不过时代洪流
王采玉的墓从修建到被毁,前后不到五十年。
当年蒋介石花了那么多心思,请最好的风水先生,选最好的墓地,用最特别的葬法,以为这样就能保佑家族兴旺,保佑母亲安息。
悬棺葬确实特别,在当时也算是尽了最大的孝心。
![]()
铜环、铁链、楠木棺材,这些东西花了不少钱,墓室的设计也很用心。
按照风水的说法,龙脉没被压住,地气可以流通,这块墓地应该能保蒋家平安顺遂才对。
可历史不是按照风水来走的。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再也没能回到大陆。
1968年,母亲的墓被挖开,遗骸下落不明。
那些精心设计的铜环,那些代表着孝道和风水观念的悬空棺材,最后都没能保住什么。
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风水这玩意儿,说到底是种心理寄托。
古人相信它,是希望通过某种仪式、某种布置,来获得心灵的安宁,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尊重。
蒋介石给母亲用悬棺葬,一方面是听了风水先生的话,一方面也是想用最特别的方式来纪念母亲。
![]()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挡不住。
个人的命运,家族的兴衰,都要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去看。
墓地再好,葬法再特别,该来的还是会来。
王采玉的一生,从农家女到大人物的母亲,已经很不容易了。
她对儿子的教育和支持,是实实在在的,这些才是真正留下来的东西。
结语
王采玉的墓被挖开那天,那口悬在半空的棺材震惊了所有人。
这种特殊的葬法,承载着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愧疚和孝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风水的笃信。
可不管葬法多特别,风水多讲究,最终也没能保住这座墓地的完整。
![]()
历史告诉我们,真正能传承下去的不是那些外在的东西,而是一个人的品格和对家人的真情实意。
王采玉严格持家、支持儿子追求理想的那些故事,比任何悬棺玄机都更值得记住。
信息来源: 《蒋介石家族史》,浙江人民出版社 《溪口蒋氏家族志》,地方文史资料 《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 浙江省档案馆馆藏民国时期相关档案资料 《南方悬棺葬俗考》,民俗学研究期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