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极光新闻报道:黑龙江省依安县上游水库、跃进水库20年淤积物处置权拍出8.39亿元,本质是生态资源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价值变现的典型案例。其核心逻辑是:将原本“无用”的水库淤泥(生态“包袱”)通过确权、评估、交易转化为“可交易资产”,再通过金融工具(如未来收益权质押)将资产转化为“资本”,最终实现“生态治理-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一过程既解决了水库清淤的资金难题(政府无需承担巨额清淤成本),又通过淤泥的资源化利用(如有机肥、土壤改良剂)创造了经济价值,同时推动了生态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过去地方财政搞钱,是把未来30年的路边停车位打包卖掉,把未来20年的景区经营权打包卖掉。
水库淤泥长期被视为“生态包袱”——不仅占用库容、影响防洪灌溉能力,还需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清淤。但黑龙江省通过“三权分置”(所有权归政府、经营权入市交易、承包权由企业持有)的制度创新,将淤泥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淤泥从“无主资源”变为“可交易资产”。
以依安县为例,两座水库的1100万立方米淤泥(经饱和含水率修正后可利用方量约896.74万立方米)因富含氮、磷、钾及有机质(黑土区的“天然肥料”),被评估为超8.39亿元的“生态资产”。这种“规模化确权”解决了淤泥“谁来处置、如何处置”的问题,为后续市场化交易奠定了基础。
8亿的高价并非直接支付现金,而是通过“未来收益权质押”实现的金融杠杆。中标方:齐齐哈尔泽源环保产业有限公司,国有独资。
竞拍成功的企业叫“齐齐哈尔泽源环保产业有限公司”,工商信息显示,这是一家国有独资企业,注册资本2.7亿。乍一看,国企担当,实力雄厚。
但我多看了一眼,成立日期:2025年10月10日。
以20年的淤泥处置收益权为质押,向银行申请绿色贷款。这种模式的本质是将“未来的现金流”转化为当前的“资本”,解决了企业前期清淤、运输、加工的资金压力。
参考黑龙江省铁力市东方红水库的案例(145.41万立方米淤积物拍出6102.98万元),中标企业同样以未来5年的收益权为质押,获得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省分行4500万元的绿色贷款。这种“资源-资产-资本”的转化链条,通过金融工具放大了生态资产的价值,使政府(获得拍卖款)、企业(获得融资)、金融机构(获得优质绿色资产)实现了“三方共赢”。
这一下就跑通了。原来真正的玩法不在线下挖泥,而是在线上融资。
按照这个剧本,拍下8.39亿淤泥的公司,转手就能从银行贷出6个亿的现金。这简直是新时代的炼金术,左手是资产,右手是资本,中间的淤泥是什么,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资本化”是此次交易的“点睛之笔”。通过未来收益权质押,企业将“未来的现金流”转化为当前的“资本”,解决了前期资金短缺的问题。这种模式的本质是绿色金融的创新——将生态项目的“环境效益”转化为“金融效益”,使金融机构愿意为生态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黑龙江省铁力市的案例,中标企业以未来5年的收益权为质押,获得了4500万元的绿色贷款。这种“金融赋能”不仅激活了淤泥的“沉睡价值”,更推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进程”——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得收益,政府通过拍卖获得资金,金融机构通过绿色贷款获得优质资产,形成了“生态-经济-金融”的闭环。
尽管此次交易被视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成功案例,但仍存在一些争议与风险:
淤泥的资源化利用需扣除清淤、运输、加工等成本(如铁力市东方红水库的淤泥处置成本约为每立方米50元),回本周期可能超过20年(拍卖期限)。若后期市场价格波动(如有机肥价格下跌),企业可能面临亏损风险。
再加上近年来有机肥市场竞争激烈,一个新注册的资源性公司一口气把这么大规模的淤泥转化为有机肥,那真的是有神力相助。
新成立的国有独资公司(如齐齐哈尔泽源环保产业有限公司),其目标并非单纯盈利,而是完成“政治任务+融资”。若此项目无实际收益,银行绿色贷款可能成为不良资产,最终由国家财政兜底(纳税人承担隐性成本)。
此次8亿交易本质是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创新尝试,通过“资源规模化、规模证券化、效益化、资本化”的路径,实现了“生态治理-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需警惕“过度金融化”的风险——若企业仅依赖融资而非实际收益,可能导致“资本狂欢”后的“泡沫破裂”。
没想到,黑龙江这边已经不声不响干出了标杆案例。那些过去躺在账本上睡大觉,甚至被视为“包袱”的国有资源,比如水库淤泥、城市的污水、臭水沟、山林、荒山、沙漠、数据,通过一番“价值核算”和“科技赋能”,摇身一变成可以评估、可以交易、可以抵押的优质资产。然后,国企下场,高价拍得,资产价格被做实,再拿着这个被“公允价值”认证过的资产包,去找银行融资。
在完美的闭环里,地方政府盘活了资源,增加了财政收入;国企获得了资产和项目,还能拿到低息贷款;银行完成了绿色金融的KPI。一举三得,皆大欢喜。
总之,此次交易是黑龙江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龙江样板”,为全国河湖库生态治理与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但其成功与否,仍需时间检验——只有当淤泥的资源化利用实现“可持续盈利”,当政府的拍卖资金真正用于民生项目,当金融机构的绿色贷款获得合理回报,“资本狂欢”才能真正转化为“生态创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