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70分钟狂提中国41次,改口了:合作比击败更强
11月2日CBS专访炸锅!
特朗普70分钟狂提中国41次,突然改口“合作比击败更强”,可转头就放狠话“AI芯片绝不给他们”!
更巧的是,美财长贝森特次日就跟进,直言“未来谈判仍留关税威胁”。
前脚喊“合作”后脚“卡脖子”,这矛盾表态是真转对华战略,还是为选举拉票的话术?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25年11月2日,美国CBS《60分钟》节目上,特朗普的表现让全世界都看懵了。
原定一小时的节目,他硬是聊到了70分钟。
更惊人的是,中国这个词,从他的嘴里说了41次!
平均不到两分钟就提一次,比其他提到的所有国家加起来都多。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他反复无常的态度。
前脚刚夸中国稀土储备太牛了,是“攒了二三十年的战略资源”。
后脚就斩钉截铁称,英伟达的AI芯片绝对不能给中国。
刚承认美国对中国也有威胁,还说跟中国合作比打败中国更能让美国变强,转头又喊着要拉盟友搞“去中国化”。
这番左右横跳,把“矛盾”二字演绎到了极致。
其实,特朗普不是第一次高频提中国。
![]()
2015年竞选总统时,他45分钟演讲提了23次中国,辩论时甚至在40秒内喊了15次“China”。
但这次不同,他首次公开承认“合作优于对抗”,甚至罕见坦言在中美贸易争端中自己“有些不理智”。
这相当于是自己推翻了之前的“极限施压”策略。
另外,特朗普这话里还透着一股明显的“商人味”。
他不再把中国塑造成意识形态死敌,而是将中美关系比作两家超级公司争市场,称中国是强大的竞争者、难应对的谈判者。
更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和内阁还演起了双簧。
特朗普在镜头前释放合作暖风,财长贝森特次日就在福克斯新闻放狠话:“未来谈判仍留关税威胁!”
甚至提及对中国稀土影响力的评估,认为美国需加快产业链替代。
这种一软一硬的分工,绝非混乱,而是精心设计的谈判策略。
特朗普塑“理性”人设,内阁保“施压”姿态,为美国争取博弈优势。
特朗普这种左右摇摆的表现,说到底是美国想遏制中国,可又承受不起遏制带来的代价,实在没办法才有的样子。
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压力,2025年10月,美国联邦债务已经突破37.2万亿美元。
特朗普搞的关税战,最后反而变成美国老百姓的“额外税”。
每个家庭一年得多掏1200美元,家电、家具都涨了价,超半数人都在抱怨通胀太离谱。
经济压力还直接戳中了美国农业的痛处。
![]()
中西部的农场主日子惨透了,以前那些装满大豆玉米、排队往中国运的货轮没影了,连续好几个月订单几乎为零。
仓库里的粮食堆得像山,有的农户现金流撑不住只能低价甩卖,有的囤着等行情却眼看着粮食发霉。
虽说10月底中美谈拢,中国开始买大豆了,但之前的损失早补不回来了。
不光经济、农业扛不住,美国的科技和军工更被中国的稀土反制捏了软肋。
中国虽只占全球稀土储量的37%,却凭借数十年技术积累,掌控了全球90%以上的精炼产能。
小到手机、新能源车,大到F-35战机,都离不了这“工业维生素”。
2025年10月中国升级管制后,美国军工和高端制造业直接卡了壳。
美国专家分析指出:重建本土稀土产业链至少需要15年,投入更是天文数字。
![]()
此外,企业界的抱怨声也让特朗普坐不住了。
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公开批评关税政策“短视”。
英伟达等科技巨头因芯片出口限制损失惨重,技术迭代被迫放缓。
特朗普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美国对华遏制可能损害自身创新生态。
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成为现实,再疯狂的政客也得掂量后果。
美国当前的困境,本质是2017年对华政策转向的直接恶果。
当年特朗普政府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宣告对华接触失败,转向全面战略竞争。
拜登政府后续加码科技封锁与盟友围堵,试图通过“脱钩”遏制中国。
![]()
但这种“负和博弈”的代价,如今已全面爆发。
贸易战没缩小逆差反而推高通胀,“去中国化”在产业链上处处碰壁,连盟友都对排华“小圈子”顾虑重重。
面对美国一边放“合作信号”、一边流“关税威胁”的“双簧戏”,中国的反应一直很平静。
外交部发言人在回应时,只说了一句“中美关系稳定发展对两国都好”,没有过多的情绪,也没有激烈的表态。
这种淡定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来自实打实的底气。
最大的底气来自产业链,除了稀土这张王牌,中国在新能源电池、太阳能板、5G技术等方面已经遥遥领先。
这些产业不只是拉动经济的引擎,更是扛住外部压力的硬盾牌。
![]()
另一重底气,是咱们庞大的内需市场。
14亿人的消费能力摆在那里,不仅能消化自己生产的东西,还能吸引全球资本。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2025年7月的调查也说了,八成多在华美国企业不光没打算撤走,还反过来逆势扩大投资。
离开中国,意味着失去全球竞争力。
更关键的是,中国应对时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与智慧。
中国的应对清晰有力:精准反制与扩大开放并举。
正如外交部所强调:对话协商是解决分歧的唯一正途。
这种“以静制动”,源于对美国政治周期的深刻理解。
不被短期话术迷惑,不陷入恶性对抗。
从当前局势看,中美关系很难再回到单一的合作或对抗,更可能进入斗中有合、合中有斗的新常态。
经贸领域或有有限合作,但科技遏制与地缘博弈不会停止。
气候、公共卫生等全球性议题,可能成为合作突破口。
说到底,特朗普70分钟41次“点名”中国,与其说对华政策转向,不如说是美国现实困境的无奈投射。
当债务高企、通胀难消、反制刺痛,再强硬的政客也得低头。
这41次提及,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国内政治秀。
夸中国显格局,骂中国煽民粹,谈合作稳商界,每一句都是给特定选民听的“标签”。
![]()
对中国来说,不管美国那边怎么“变脸”,最核心的还是做好自己的事。
夯实科技根基,扩大内需市场,坚持开放合作。
特朗普的“变脸”大戏或许还会继续上演,但只要中国保持战略定力,踏踏实实办好自己的事,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历史早已证明: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
参考文献:
1.深圳新闻网:《特朗普:比起打败中国,和中国合作能让美国更强、更出色、更具影响力》2025-11-04
![]()
2.新浪财经:《特朗普专访“中国”含量超标:70分钟狂提中国41次俄罗斯14次日本8次欧洲多国直接被忽略》2025-11-0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