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知北游》中,东郭子问:“什么是道?道在哪里?”
庄子说:“无处不在。”
东郭子不解:“一定说一说,具体在哪里。”
庄子说:“蚂蚁身上有,稻谷里有,砖瓦里有。”
东郭子问:“怎么越说越不着边际呢?”
庄子还说:“屎尿中也有。”
东郭子沉默了。
是的,人的疑惑,无处不在,但大道也无处不在。大道和疑惑,其实是同一样东西。
只要人随时可以修道,顺道而为,那基本上没有焦虑了。
![]()
大部分焦虑的人,在背道而驰。
古时候有一个西施,美得一塌糊涂。很多女人,都想办法模仿西施。
有一天,西施腹痛难耐,就低头,紧锁眉头,用手按住腰。
邻村的东施看到了,也马上学西施的样子,在村里走来走去,希望得到大家的赞美。
可是大家对东施,露出嘲讽的脸色。
东施很难过——好不容易学会西施的一个动作,却被当成笑话。
自己的一颦一笑,就是“道”。可东施非要舍去自己的“道”,上别人的道,这费力不讨好。
孔子去了很多国家,费尽周折地说服君王,要仁爱治国。但是孔子并没有被重用。
离开家乡鲁国多年,也没有什么建树,孔子很焦虑。
孔子就去问老子:“什么是道啊?”
老子说:“你先得斋戒静心,再疏通你的心灵,清扫你的精神,破除你的才智!”
到任何一个国家,孔子都讲大道理,展示自己的才华,心理期待也很高。
其实,孔子认真读书,关爱弟子,领略不同的山水,就是“道”。
当孔子回到鲁国,全身心教书育人,读书,不求官职,俸禄,就成为了圣人,这算是“得道”了,幸哉。
明朝,一个村民去寺院做和尚,苦苦修行,要得道。
村民跪拜了几天几夜,还是没有收获,变得烦躁不安。
王阳明到寺院,问小和尚:“家中还有什么人啊?”
村民回答:“还有父母在。”
王阳明叹息一句:“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须千里拜灵山。”
本来,孝顺父母就是“道”,而村民却跑到寺院来修道,把自己整迷糊了。
焦虑的根源,多半是“违背了道”——人人喜欢做大事,却忽视了小事;期待未来如何,却忽视了当下美好。
人人都盯着事情的结果,却不用心解决当前的问题,不享受办事的过程。
生活本是修道,生活也可以让人得道,根本不要刻意求。
然而,人喜欢好高骛远,去求一些脱离现实的东西,把自己折腾到焦虑不安的地步。
![]()
在琐碎中感悟幸福,是人生之道。
有一棵树,歪歪扭扭的,木匠不喜欢,就一直没有砍伐。
多年后,树长得巨大,树冠下形成了绿荫,人们在树下乘凉,孩子在嬉闹。
树被大家供奉,树得道了。
太多的 事情,就像这一棵树,什么都没有做,也没有追求“有用”,顺着四季去成长,就非常美好,也得到人的喜欢。
当你焦虑的时候,找到“道”,马上释怀。
向后看,你进步了,很是欣慰。
比你小时候,成年的你成熟多了。你也许没有上大学,但是你上了初中,掌握了很多知识。
从一无所知,到能算数,能用手机,能够去打工,你也是大进步。
向下看,你已经超越很多人了,也欣慰。
人比人,气死人。你比那些高人,富人,你什么都不是。
但是你一定比下有余。哪怕你月收入一千多,也超越了一批人。还有人在失业。
一个寻找鞋子的人,忽然发现一个没有脚的人,五味杂陈,也觉得自己够幸运了。
向周围看,你眼前有家人,有工作,有收入,有房子。
为什么父母爱你,伴侣给你做饭,孩子喊你“爸爸妈妈”,也天天回家,你还不满意呢?
几千年以来,没有一个时代,有今天这样好。
家家户户有房子,也不愁吃喝,只要愿意,小工作是有的。
我们被幸福包裹了,一日三餐如古代的皇帝。
随时看,幸福无处不在。
出门去,你会看到丑陋的社会。有人挤公交,有人乱丢垃圾等。可是你也就看到有人礼让行人,有人捡起垃圾,有环卫工在清扫。
随时随地都有人给你制造幸福,你视而不见,还到处求仙问道,这不像话。
人间就是炼狱,人间也是天堂,修道的人,有天堂一般的生活。
![]()
有一个道家小故事。
道长指着枝头的一颗嫩芽,问弟子:“你能否掐断它?”
弟子点头。
道长又问:“你能掐断这个春天的嫩芽吗?”
弟子陷入了思考......春天终究会来,但凡阻止春天来临的人,都会痛苦;担心春雨太大,倒春寒的人,焦虑重重。只有享受春天的人,才是幸福快乐的。
一花一草,一饭一粥,一颦一笑,只要符合道,就是幸福的因子。
生活就是修道场,琐碎就是修道,当下就是美满。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