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書按:或许你还不知道「岩中花述」,但你一定知道主持人陈鲁豫。这档由陈鲁豫主理,全网有将近400万订阅、1个多亿收听量的超头部播客节目出书了。上市一周,销量突破10万册,线下新书分享会预约名额开放秒空......
这样一套大爆书,竟出自一名营销编辑出身、说着“此后再也不会回来”从出版业离开又回来的编辑之手,这位编辑就是今天推文的作者蒙蒙。让我们看看“怎么大家都是听友,可她却在为鲁豫和这档播客做书”是怎么一回事。
以及,听了播客还有必要买这套书吗?

2018年,刚毕业的我以营销编辑的身份进入出版行业,在“大厂”的两年半里,我看到自己飞速成长。每次说起来都很感谢当时公司自由、包容的环境(真话),但也快速地因为瓶颈期陷入了迷茫。
当发现自己和周围人都慢慢陷入一些惯性的时候,我开始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营销编辑,怎么做图书营销。最后的半年里,我四处找人交流,去向那些做出好的项目的前辈们请教,但得不到好的答案。
我意识到一切的源头都在于产品,于是去向当时的主编提了几个需求:
1. 营销编辑要有选题决策权;
2. 营销编辑要有产品决策权;
3. 营销编辑要有好的待遇。
她答应了我的提议(除了3,经常提加薪经常被婉拒的都懂)。但成效甚微,自己也卡在瓶颈期无力突破,前途和钱途两茫茫,于是我选择了离开出版行业,并跟当时所有的朋友说“此后再也不会回来。”(经常离开又回来的朋友们也懂)
![]()
转型并没有那么高效,直到2023年,我才彻底离开了文化行业,转到了新消费品牌。那是我至今为止最喜欢的工作,半年后,我接受了一个内部转岗offer,去到一个小的团队管理的岗位。一瞬间,品牌定位、产品企划、市场策略、创意营销,所有更新的东西向我扑来,我也奋力奔跑。直到某一天早晨,我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长出了很多白头发。在那之前,我已经在一个月内掉了6斤。上下班的打卡记录显示平均每日工作时长接近12小时。我告诉自己要坚持到真正崩溃前的最后一刻,因为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在全力以赴甚至高强度超负荷运转,我想看看如果在一件事情上能做到付出100%甚至120%,那么最终能得到什么。事实证明,那种对产品和内容,对消费者和市场一丝不苟到严苛的精神,让我受益至今。
那段时间朋友婉希也在考虑转型,偶然的一天我俩一拍即合。如果在这个阶段无论如何都要经历一段辛苦的日子,那不如找到值得信任的平台和方式,以搭档的方式更加自主地工作。她有不少的市场表现力很好的项目经验,也许我能带回一些新的思路?于是在办完离职手续的当天,我们就开始见版权方。
中间做出这个决定的过程不再赘述,但想到可能会有进入出版行业的新人或者想要离职和转行的朋友看到这篇文章,我想在这里诚实地说一些没那么“漂亮”的话:我选择回到出版行业并不是出于一些编辑的理想或出版的情怀,只是在合适的时机下做出的职业选择。我不想因为我的经历,影响一些可能会有更好选择的人。不管在哪儿,我唯一的目标都只是做好的产品。
![]()
遇见「岩中花述」
终于进入正题了!就是那两年,我开始听「岩中花述」。那段时间严重的职业焦虑促使我总想获取一些“方法”、一些“经验”,所以我打开的第一期是范贝贝。有着华纳、迪士尼、HBO、苏富比等标签的她在节目里说,自己最初的每一次选择都是顺势而为,一方面要感谢时代,一方面要感谢命运。对于自己主动做出的选择,她说也许对、也许错。
在前一份工作中,我接受转岗offer前迟迟做不出决定,于是找了2个老师算了塔罗牌,两个结果都是不去,但我还是去了,现在想来,当时的选择也是也许对、也许错。
然后我打开更多期节目。
直到写下这些文字的此刻,我脑海里都能想起小鹿对鲁豫老师说她终于完成了对自我的接纳时,感觉“像是暴雨天打着一把伞往前走,终于走到一个屋檐下,有个人过来给我披了件毯子,说你做得很好。”
简里里在面对一些冒犯时,激动地带着哭腔和对方争辩:“女性在职场上只想争取自己的选择权,我们希望自己是有选择的,我们并不渴望成为男性。”
这样的时刻太多太多……
「岩中花述」给了我一种信念感,那就是允许自己的人生真的存在一些灰色地带。以及在任何时候,都要看向前进的方向。
点击图片购买此书
![]()
我大学期间就是鲁豫老师电台的忠实听众,播客又刷新了我对她的认知。在后来的一次见面中,我跟鲁豫老师说在她的播客里感受到了一种奇妙的作品感。我们感兴趣的播客选题很多,但「岩中花述」让我明确感知到,这已经是一部成熟的作品,而做书,更多是考虑如何完成不同媒介和载体间的丝滑转化。
于是我和婉希决定试试能不能签到这个选题。
我们很快联系上了「岩中花述」品牌方GIADA和鲁豫老师团队,并发去方案,然后分别约了见面。和鲁豫老师团队见面那天聊了很多,我的金鱼记忆已经没留下多少存档,只记得最后有人说了一句“我们都是认真做事的人。”
最后得知拿到版权的时候,鲁豫老师团队的反馈也是:“我们这次屏蔽了所有的声音,只看重内容。”说实话,能得到这个量级作者的信任,实在是很感动,也很受鼓舞。接下来,就是热火朝天的筹备了。
![]()
最开始构思这套书,我们想的就是收录鲁豫老师参与的全部内容,和作者团队的想法也一致。后来我们也有再思考过,会不会选取其中一些比较出圈的内容集成一本书出版会更高效?然后又被自己驳回。因为我从「岩中花述」中感受到的作品性,来自它的全部内容,这个节目全网有将近400万订阅、1个多亿的收听量,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每一位真诚的嘉宾、每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位听友在每一个分秒下的精神共振。这个选题最大的意义不是热稿合集,而是女性群像。细读完34篇文稿之后,这个想法更加坚定了,因为我们和她们、我们和我们,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各种各样的个人特质,但在女性这个身份上,我们有着同样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印记,我们在迂回曲折地走着同样一条一直向前的路。
我还没有把每位嘉宾的文稿都细细扒过一遍的时候,凭借着当时的第一反应,在第一版方案中做出了各嘉宾内文分册的1.0版,并给这套书做了一个初步的定位和主文案:中女,打破那堵墙。那时的我想,我们要做的是打破旧叙事的新的话语。其实当时作者的反馈也是,可以在编辑完所有稿子后再看这个定位是否合适。而这些想法在我完整听完所有音频,和伙伴们一起把所有文稿精编了2~3遍之后果然被自己推翻。
内文分册的逻辑一直没变,按照不同的话题维度,我们把4册书分别定位为:01「追求生命广度和深度的女性叙事」、02「女性学者视角下的智识生活」、03「走上牌桌的人生范式」、04「普通人生活的微小革命」。1、2、4的核心主题从初版方案到现在大家看到的版本没有改变过,变了的是03册,也是因为这个主题的调整,让我想到了整套书要如何定位。
点击图片购买此书
![]()
当时我翻遍了小宇宙评论区和小红书的讨论,看到确实没有人在「岩中花述」中找“方法”,吸引大家的从来不是什么“人生范式”,而是书中的女性们共同说的那句“你不是唯一的那个孤独的灵魂”、“以后都会好的,我向你保证”、“女孩子的人生才不是错一次就完蛋了”……
是啊,03册中的那些看起来“成功”的她们,都是谁呢?是成名之后陷入巨大惶惑和自我怀疑的小鹿、是至今没有做出是否生育决定但想要给女孩们展现一种新的可能的庞颖、是被互联网时代的谣言围猎的张静初、以及“被”与男性管理者同工不同酬的范贝贝……如果说走上牌桌对于女性而言已经付出了多于他人数倍的努力,那么之后呢?在所谓的“桌子”上如何留下,甚至如何创造自己的牌桌?她们要面临和付出什么?
在一次讨论中,鲁豫老师也说,“她们不是把所有的困惑、痛苦都解决了之后,才跟我们分享她们故事的。这一切依然是进行时。”
于是我们把03册改为「走上牌桌后会怎样」。曾经我们不知道娜拉出走后会怎样,如今我们也想知道女性走上牌桌后会怎样。
当时我也突然意识到,好像喊口号是容易的,喊一些“主义”、说一些漂亮的话是容易的,而这些,被戳穿也是容易的。我们自己推翻了「打破那堵墙」,把整套书的定位改为「女性生命经验集」。
点击图片购买此书
![]()
后来在写全四册的主文案的时候,我又想起鲁豫老师的话,她说:“以往我们习惯于看到一个电影结束以后,主人公的人生停在一个高光时刻,所有问题都结束了。但其实不是的,那可能只是刚刚开始。”
所以我借用了张春老师的那句“活到后来”。“经验”是一切的过往,“后来”是一切的后来。不是“未来”、不是“将来”,“后来”这个词,有种一定会好好活下去的信念感和生的力量。而这就是真正的「岩中花述」不是吗?
听了播客还有必要买这套书吗?
说到这里,我想回答一下这几天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关于这套书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听了播客还有必要买这套书吗?
拿到稿件后,我们先请校对把所有文稿做了初编,然后李颖姐、莎莎和我,3个人把4本书做第一次精编,然后全四册稿子又都到我这里,和作者一起进行再次精编,确保所有人在音频中传达出的或者没有传达尽的,都能被读者看到。
举个例子,马薇薇在谈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孩时,说的原话是“她不觉得自己(和作家)是一个同类的人”。直接转文字读起来会觉得费解,对照音频听会发现她当时的重点不在“同类”,而是在“人”,嘉宾原意是女孩把自己作为了一个献祭品,于是我们把句子做了修改。
![]()
再一个例子是许小凡老师提到的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说实话当初听播客一听而过的时候我几乎没有听懂那个理论是什么意思,所以如果要让读者一下读懂,转成文稿就需要对着音频一句句反复听,并翻找她提到作品中的原文,同时再结合一些搜索,最终以简洁的书面语还原小凡老师想要表达的本意,之后再请小凡老师本人做最终确认。
然后所有稿子我们也会一一对着音频原件复核,再就是一审二审三审,最后下印前,我又对着所有稿子进行最后一遍通读加复核。
这就是实体书相对于音频节目而言最大的不同,“岩中花述”作为一档深度对谈节目,其中的内容是值得反复体味的,而那些在听的过程中会被忽略的、一听而过却没怎么明白又不想费力去深究的、嘉宾自己有未尽之言需结合上下文细细琢磨的,都在纸质书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还原。
![]()
其实前期改稿的过程中我们收到过这样的善意提醒,
但事实证明,最终对产品负责的还是编辑自己。
再回到前面提到的分册问题。我想大家听播客都是单期听,即便是每期不落也一般不会连着听,更不用说挑选出觉得其中气质或某种特质比较接近的集中听。而《岩中花述》将所有34位嘉宾的内容分册背后的一个考虑也是,如果我们要展现女性生命样本,那么该以怎样的线索呈现?
于是有着某些共性的故事被放在了一起。比如01册《我决定,要活得很久》中的张春、吉井忍、思文、马薇薇,都曾在生活中遇到过比较大的挫折或挑战,作为个体的她们如此不同,作为女性的她们又在一些命运的拐角呈现相似的弧度。02册《她们重新发明知识》也是如此,在一些领域,我们听多了旧的表达、厌倦了旧的经验,但她们的思考、她们的行动,或许会让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松一口气,对一些理想和抱负,重新拾起期待。
所以我想,我们不仅要读女性的故事,还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读。四册书四个主题,看起来是四条属于不同女性叙事的平行线,但在向无尽处延长的它们又无限相交,每个交点都在上演着你我经历过或将经历的故事。
前面我说《岩中花述》不提供“方法”,但我们应该都是第一次把跟我们生活在同一时空的女性故事放在一起阅读,这独立又互相连结的四册书,一本本、一篇篇看过去,我相信每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方法”。
图书是内容、创意与市场结合的产品。内容思路确认后,李颖姐主导了封面设计,关于整个装帧的风格,我们前期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中间迭代过数个风格截然不同的版本,唯一不变的原则是既忠实于内容,又不脱离市场。最终得到现在这样好的正面的反馈,让我们一起为姐子的审美和坚持鼓掌。
点击图片购买此书
![]()
所以听了播客后还买纸书吗?
我想上面的回应只是答案的一部分。当以一个全新的产品形态把34位女性的故事拿在手里时,当声波变成触手可及的文字,那些被熟记于心或者被遗落的,都在以一个新的面目期待着与所有人会面。
「岩中花述」在我最迷茫的时候,让我学会了“长期主义、活在当下”(这两个词,我真的花了很长时间才弄懂);如今纸书《岩中花述》成为我和同伴职业转型期至关重要的一笔。又想起鲁豫老师说的,最重要的是比别人往前走得早那么一点,然后坚持留在场上。我对此深信不疑,因为我们好像真的找到了自己的路。
![]()
在我准备交稿的今天(11月3日,新书上市一周),《岩中花述》(全四册)销量突破了10万册。而我们将于11月8日在北京东城区图书馆剧场举办的新书首发会,也在活动发布后的当晚就满额报名。(没抢到票的大家可以在“新世相”视频号或“鲁豫有约”抖音号观看线上直播)这是所有人努力的结果。
再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什么是好的图书营销呢?一路走来兜兜转转,如今我越来越坚信,产品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服力,对于图书而言,内容又是一切的基石。
最后强行祝所有营销编辑都能被好好对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