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踮着脚掠过枝头,把最后几片黄叶催落,抬头望,北斗七星的斗柄已悄悄转向西北乾位,像大自然竖起的一枚银质指针,昭示着季节的更迭。当太阳精准运行到黄经225°时,我们便踏入了立冬,今年的立冬格外赶早,公历11月7日、农历乙巳年九月十八,正应了民间早立冬过年穿单衣的老话,让人格外好奇:这早来的冬天,会是暖是寒?
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位成员,也是冬季的开门礼,立冬的身份其实很科学。它不是靠体感冷热判定的,而是实打实的太阳历产物,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迹紧紧绑定。不管南方还暖烘烘、北方已飘雪花,只要太阳走到黄经225°,就是立冬。这也解释了为啥立冬不等于入冬,北方立冬后可能就冻得人缩脖子,南方却常能遇上十月小阳春,风和日丽得让人忘了已进冬,同一地区每年真正入冬的时间也各不相同。
立冬有雨一冬寒,立冬无雨一冬暖
如果立冬当天飘起雨丝,那大概率整个冬天都会被冷空气霸屏,羽绒服、厚棉被得早早备齐;要是这天太阳红得晃眼,那这个冬天可能就偏暖,甚至偶尔能穿薄外套出门。类似的说法还有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本质都是老祖宗对冷暖趋势的精准预判。
立冬太阳红,寡妇来年愁
这里的寡妇可不是单指失去丈夫的人,而是代指古代无依无靠的底层穷人,他们的生计全靠地里的庄稼,一点天气波动都可能影响整年温饱。暖冬听着舒服,对庄稼来说却是隐患,冬天温度高,土壤里的虫卵、病菌冻不死,来年开春会疯狂繁殖;少雨雪还会让土壤渴着,到了播种季容易闹春旱,秧苗要么长不好,要么直接枯死,收成自然大打折扣。
而冷冬,看似难熬,却是庄稼的守护神,低温能冻死大部分越冬的病虫害,减少来年的农药使用;厚厚的积雪像给土地盖了层棉被,既能保护冬小麦不被冻坏,又能积蓄水分,等春天融化后,刚好缓解春旱,帮作物顺利返青。对靠天吃饭的古人来说,立冬的晴雨,直接关系到明年的粮袋子。
现在和古代不一样了。我们有精准的气象预报,有温室大棚抵御旱涝,有充足的物资储备,不用再单靠农谚赌收成。但老祖宗的经验仍有参考价值:
立冬对于我们来说,就像生活提醒”:该把厚外套从衣柜深处翻出来了,阳台可以晾晒冬被,家里的水管要做好防冻措施;南方朋友别贪小阳春的暖,早晚温差大,记得添件薄毛衣;北方朋友出门要戴帽子围巾,谨防感冒。不管暖冬还是冷冬,顺应节气变化、照顾好自己,才是最实在的。
你的家乡立冬当天是晴是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见闻,咱们一起聊聊节气里的生活智慧!
来源 浅浅说事儿公众号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