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安宇
立冬已至,雪野湖水寒烟淡间漾着初冬的静谧。11月7日,第八届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决赛进入第二日,这场汇聚科创力量的盛会,并未因寒意放缓脚步,反而持续点燃着初冬的活力与生机。现场,来自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领域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后刘洋信心满怀,他表示,济南不仅有完善的产业生态做支撑,更有对前沿技术的包容与支持,正是这类科创项目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理想土壤。
![]()
“我们的技术是模拟生物纤毛感知机制,研发出柔性磁纤毛传感器阵列,能将气流变化转化为磁响应,实现360°全向流动感知。”刘洋介绍,该技术不仅突破传统测量设备仅能感知有限飞行攻角信息的局限性,还在测量精度上提升50%以上,成本与重量均降低一个数量级,体积更小巧可柔性贴附,完美解决低空飞行器复杂环境下的感知痛点。
谈及与济南的渊源,刘洋表示:“低空经济是济南重点发展产业,这里产业生态完善、科创氛围浓厚,还有丰富的政策支持。”目前,项目已与部分企业开展合作,传感器已在其飞行平台完成测试。“参赛让我们加速对接资源,更坚定了要落地的信心,未来更加看好济南这座城市。”
这支由多学科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科研基础扎实、跨学科创新能力突出。“专家在答辩中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帮我们找到了更多产业应用场景。”刘洋分享参赛感受时笑称,“‘好客山东’名不虚传,济南的科创环境和人文氛围都让我们倍感亲切。”
据了解,项目除应用于eVTOL、无人机等低空设备外,还可拓展至管道检测、可穿戴医疗等领域,市场潜力广阔。“选择低空经济作为切入点,正是因为这个新兴行业开放度高、愿意拥抱新技术。”刘洋坦言,虽面临传统行业壁垒等挑战,但将联合开放型合作伙伴,推进传感器阵列工程化应用,打造智能感知与飞控融合新范式,为低空经济安全高效发展注入新动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