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美的“大交易”,给两国关系缓和口气,但是美媒认为中国还有三大底牌可打,未来应对美国还有后手。
![]()
今天我们来看看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对中国的一篇报道,其中提到了中国凭借数十年的战略布局,面对美国打压有力反击的背后,其实不止稀土牌,还有三招能“卡住美国脖子”。
这到底是美国人的清醒认知,提醒华盛顿政治精英们不要小看中国,还是美国部分舆论在“捧杀”和麻痹中国呢?
![]()
首先来看看《华尔街日报》说的三个战略产业,分别是锂电池、成熟制程芯片和医药原料药。
第一个锂电池,这个就不用多强调了,我们的电动汽车产业之所以如此强大,一方面是国家为了平衡石油进口的压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在电池产业(目前主要是锂电池这一块),有着非常强大的产业优势。
![]()
中国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优势,主要源于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效应。
我们控制了全球约85%的生产产能,从矿产提取到电池组装的全链条布局,包括上游的锂矿加工和中游的正负极材料生产等等。
![]()
第二个半导体产业的成熟制程芯片,有人可能认为,中国在半导体领域,不是明显落后于美国吗?确实如此,但是这里说的落后,指的是最高端的半导体芯片,在中低端芯片方面,中国有着供应链优势。
从业内人士了解得知,我们中国优势在于中低端芯片和设计环节的快速增长,我们正推动自给率目标,到2025年底有望达到50%,特别是在无晶圆厂设计领域,国内企业如华为海思和中芯国际在成熟节点上表现出色。
![]()
当然了这方面的挑战还是很有压力的,7纳米以下的制程芯片,我们仍旧依赖美国的设备和技术,美国对先进人工智能芯片的禁售,限制了我们的发展。
如果地缘政治紧张升级,我们的自给努力可能放缓,不能盲目自信,真正的突破需要更多技术壁垒的创新,而不是单纯的规模扩张。
![]()
第三个医药产业方面,跟半导体芯片的情况差不多的,在原料药和仿制药方面,中国占据了全球的主导地位,毕竟我们的供应链不是盖的。
但是原创药物方向比如前沿生物技术,同时也是高附加值的领域,我们跟美国还有很大差距,每年要给美国上缴不菲的专利费用。
总体而言,从我们中国角度来看,美媒《华尔街日报》说的这些产业,确实体现了我们的产业升级成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国际话语权。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外部环境多变,中美贸易摩擦、地缘政治风险和技术壁垒,都可能放大我们的弱点。
所以我们仍旧强调之前的观点,中美竞争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是长期性、结构性和战略性的。逆风的时候不能想着“投降”,顺风的时候也不能“浪”,不卑不亢、风物长宜放眼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