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长期被排斥在科举与教育体系之外,到近代女性教育在时代浪潮中艰难萌芽,中国女性争取受教育权的历程,是一部冲破束缚、走向觉醒的壮阔史诗,凝结着几代人的理想与实践。
近日,由杨浦区图书馆“静思讲坛”与复旦大学出版社联合策划的“百廿复旦 智汇杨浦”系列讲座第三场,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以“从学堂到山河:一代复旦女生的理想与行旅”为主题,特邀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雁,知名策展人、作家、《书城》杂志编委沈奇岚,共同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女性对话。
![]()
活动上半场,陈雁教授携新著《卿云缦缦:复旦女生的故事(1927—1949)》,系统梳理了中国女性教育的百年发展脉络。
回望历史,中国传统女性长期被隔绝于科举制度之外,直至近代才迎来教育曙光。1844年,英国传教士马利姑娘在宁波创办中国第一所女学堂;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积极倡导女子教育;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首次将女子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98年在上海创办的“中国女学堂”(又称“经正女塾”),开创了国人自办女校的先河。
![]()
1920年9月,北京大学招收女生,标志着中国公立大学首开男女同校先河,也为后来女性参与社会事务埋下伏笔。创办于1905年的复旦大学也于1927年打破“男校壁垒”。《卿云缦缦》聚焦1927至1949年间的七位复旦女生,她们从乡野走入复旦,在动荡岁月中探寻救国之路。时值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陈教授特别讲述了革命烈士黄君珏的感人事迹:她放弃优渥生活,投身八路军从事战地救护与宣传工作,最终将生命永远留在了太行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不仅是学堂里的读书声,更是山河间的担当”。
知名策展人、作家沈奇岚结合个人阅历,分享了深度阅读体会。她以文学家沉樱为例,其在两段婚姻中皆因追求自由而主动离开,这种不断突破束缚的勇气,折射出当代女性的共同处境。沈奇岚强调,女性主体性的核心在于拥有“不被定义的勇气”和“随时可以离开的底气”。在探讨职业选择时,她指出,女性真正的职业优势不应来自盲目追随潮流,而应源于对内心热爱的坚守与持续探索。
![]()
活动下半场的对谈环节,两位嘉宾就当代女性面临的现实困境展开讨论,包括经济独立、家庭与事业的双重压力、健康安全问题以及职场晋升障碍等。
陈雁指出,当代年轻人虽享有更多选择自由,却常陷入“社会焦虑”。她提出以“热望+开放”应对不确定性:“热爱给予定力,开放迎接变化。”她鼓励当代女性继承“娜拉式”的觉醒精神,在热爱的土壤中培育适应变化的韧性与创造力。沈奇岚则分享了艺术策展领域女性策展人的现状与女性主题的呈现方式,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女性之间的精神共鸣。
![]()
两位嘉宾的精彩分享,帮助听众深入理解了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女性突破社会桎梏的艰辛努力。在互动环节,现场读者围绕“公共讨论中如何避免将问题简单标签化为性别对立”“历史叙事中如何突破男性主导的单一视角”“如何发掘被忽视的女性故事”等话题与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话题探讨中也不乏男性读者的积极参与,现场气氛逐渐走向高潮。
据悉,本次活动是杨浦区图书馆全民阅读品牌YOUNG书房旗下“静思讲坛”的第一百场特别活动。该讲座项目自2018年10月启动以来,始终立足上海三大文化品牌和杨浦“四个百年文明”,坚持“五个名”的嘉宾遴选标准,通过名家讲坛、专题报告、读书分享等多种形式,为市民读者提供优质文化内容。
今年12月,“百廿复旦 智汇杨浦”系列将推出第四讲,感兴趣的市民群众可持续关注“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资讯。
![]()
文字 |汤顺佳
编辑 | 查艺宁
通讯员|张燕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