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丁纪
红泡椒、红美人、小米辣、长线椒、皱皮椒、青皮尖椒……走进肥东县牌坊乡的荣建杭椒蔬菜专业合作社,宛若步入一场小型的“辣椒博览会”。工人们手法娴熟地将各种辣椒分装打包,它们即将被送往千家万户的餐桌。
在这一片忙碌中,合作社负责人张虎笑着抓起一把精品小杭椒,“你瞧,这种杭椒大小均匀,吃起来可一点都不辣,深受江浙沪地区人们的欢迎。在杭州市场,零售价格能卖到20多块钱一斤!”
![]()
各类品种的辣椒。人民网 丁纪摄
在肥东这片土地上,品种的“多样性”固然精彩,但“统治力”却是由杭椒“打下来”的。
牌坊乡的杭椒种植面积已近万亩,年产量约3万吨,年产值高达3.6亿元。这一规模,让肥东成功跻身全国三大杭椒生产基地之列,意味着长三角家庭餐桌上的杭椒,很大概率就来自这里。其中,荣建合作社一家的年产量便超过全乡总产量的一半。
而要论牌坊乡与杭椒的结缘,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
张虎回忆起其父辈从杭州引种后,首批50亩杭椒便在市场一炮而红,“当年在合肥菜市场,菜农说这是来自牌坊乡的杭椒,卖得都比别人家更好。”恰是这次成功,直接推动了牌坊乡做出从传统粮油作物转型到杭椒种植的战略性调整,为今日的万亩产业奠定了基石。
![]()
挂在枝头的杭椒,可采摘10茬。人民网 丁纪摄
回顾发展历程,牌坊乡党委书记康俊卿指出,一条以“种得好”为基础、“卖得好”为关键、“融得好”为升华的三步战略路径清晰可见。
原产地杭州的杭椒,为何在肥东能“青出于蓝”?答案就在于高效的产学研联动上。
牌坊乡与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10余家科研机构稳定合作,共建转化基地,成功引进并筛选出56个适宜本地的新品种。这其中,反季节栽培品种占比超过70%,此举大幅延长了上市期,直接提升了产业效益。
自2023年起,牌坊乡推动了一项核心举措:对乡内杭椒种植基地实施玻璃温室改造。这种温室能营造20℃左右的恒温环境,为杭椒提供了全年生长的“最佳温床”。再结合数字化技术对光、水、肥精准调控,牌坊杭椒的整体产量由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实现稳定供应后,牌坊乡开始在供应渠道上下功夫。得益于地处中部的地理优势,肥东县建立起发达的冷链物流体系,为产品高效辐射长三角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牌坊杭椒在长三角市场的占有率高达70%,其中在上海更是占据了八成份额。在渠道方面,近年来,牌坊乡跟进时代发展,转变思路,线下与盒马鲜生等高端商超实现直供;线上则大力发展电商,全年线上销售额已突破5000万元。
万事俱备,牌坊杭椒声名鹊起,打造品牌刻不容缓。
目前,牌坊杭椒已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荣获“安徽省特色农产品”“皖美农品”等多项认证,并正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此同时,成功举办的“中国·肥东杭椒节”更是在品牌影响力上添上了关键一跃。
张虎介绍道,如今品质好、产量高的牌坊杭椒,在十一月前后的销售关键期,已握有长三角市场的关键议价权。
“这代表着我们的产业价值获得了市场的硬核认可,意味着农民的丰收,能切实、高效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张虎说。
![]()
工人正在分拣不同品质的杭椒。人民网 丁纪摄
在成功奠定牌坊杭椒的核心竞争力后,产业发展的“下半场”悄然开启。
牌坊乡,一个专为杭椒产业服务的综合性平台——肥东杭椒服务中心,已初具雏形。建成后,当地农户可利用该中心的标准化设备,将杭椒加工成辣椒酱、泡椒、辣椒罐头等农特产品,走出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关键一步。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让‘小杭椒’真正成为富民的‘大产业’!”康俊卿说。这条日益壮大的产业链,宛如一根“金扁担”,一头挑起了农民增收的希望,另一头则挑起了乡村繁荣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