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对母女在贵州省凯里市“贵州村T”村集体经济专场秀上展示土鸡蛋。杨仁海/摄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王瑞欣
傍晚的贵州凯里苗侗风情园,50米长的风雨长廊芦笙悠扬,鼓点铿锵,没有炫目的霓虹灯,没有严格的安检门,一条普通的乡村长廊正化身成为最富生命力的露天T台。
登台的不是职业超模,而是刚刚放下背篓的农妇、洗净手上泥土的汉子和头戴精美银冠、眼神清澈如泉的孩童。他们踏着节奏,步伐或许不够专业,但脸上洋溢的自信与骄傲,却足以打动人心——这就是火爆全网的贵州“村T”,一个每周五准时上演,年吸引超50万人次现场观看、全网传播量突破百亿次的乡村文化奇迹。
从母亲问话到乡村T台
“为什么我们没有自己的时装周?”
几年前,苗族设计师杨春林(苗名:古阿新)的母亲杨仕英这句看似随意的问话,像一颗种子一样深深埋进了他的心里。在外打拼多年,活跃于时尚圈的他,始终忘不了家乡的绣片和银饰。
“我当时心里一震。”杨春林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眼神里依旧闪着光,“我们苗家、侗家的盛装那么美,那么有故事,它们完全有资格拥有一个专属的舞台。妈妈的这句话,不是疑问,更像是一种期盼。”
这颗种子在2024年7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庆日那天破土而出。为了圆母亲“时装周”的梦,杨春林组织家乡的600多名村民,在生养他的苗寨里办了一场纯粹的公益走秀。
“最初的想法特别简单,就是让婶娘、姐妹们穿上自己最美的衣服,为自己走一次秀。”杨春林说。
然而,令杨春林没想到的是,活动的视频在网络上意外爆火。那些被都市时尚遗忘的织锦、蜡染、银饰,在村民们自信的步伐中焕发出惊人的魅力。网友们的留言更是汹涌而来:“这才是碾压国际大牌的高级感!”“每一道纹路都是文化,每一步都踩在了我的‘心巴’上!”
“村T”,这个继“村BA”“村超”之后,贵州诞生的又一现象级文化IP,就此横空出世。
风雨长廊上的“高级感”
“村T”的规则极其朴素:“零距离、零门槛、零限制”。这条风雨长廊,彻底拆除了传统T台与普通人之间的隔阂。
“第一次上去的时候,心怦怦跳,手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46岁的苗族绣娘李阿朵笑着说,她身上那套自己绣了整整一年的盛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但听到芦笙一响,看到下面那么多人为我们鼓掌,我突然就不怕了。这是我们自己的衣服,我们自己的歌,走着走着,腰杆就挺起来了!”
这种从羞涩到自信的转变,是“村T”带给村民们最宝贵的礼物。文化自信,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写在每一名登台者脸上的光芒。他们展示的不仅是服饰,更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智慧与审美。
这股自信的力量,很快从T台蔓延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今年9月12日,杨春林带着以“贵州村T·56个民族”为主题的非遗时尚大秀,登上了北京中国国际时装周的主会场。来自贵州村寨的图案,与国际化的设计语言完美交融,赢得了满堂彩。
一针一线的经济赋能
文化活了,经济也随之而来。在离T台不远的一条街巷里,一个名为“绣里淘”的非遗集市正悄然改写着手艺的命运。
走进116号店铺,县级苗族蜡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炳仙正低头在一块土布上描绘着精美的图案。店里挂满了蜡染制成的衣服、裙子、围巾、包包,蓝白相间的纹样,古朴而神秘。
“从来没想过,我这双手也能挣钱养家,还能被这么多人喜欢。”王炳仙的话语朴实而动人。她从小放牛、打猪草,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掌握了从织布、画花到绣花、缝制的全套蜡染技艺。
2023年,凯里市“绣里淘”非遗集市开业,为王炳仙这样的手艺人提供了一个梦想的舞台。她和一名64岁的“苗绣妈妈”合租了一个店铺及地摊,每月租金仅需505元。
“这里市场大,游客多,生意好做多了。”王炳仙算了一笔账:以前收入不固定,现在好了,游客多生意也好,收入翻了一番。
“村T”的流量,为这些深巷中的手艺铺就了“快车道”。游客们慕名而来,不仅是为了看一场秀,更是为了亲身体验这里的民族风情,品尝酸汤鱼等农家美食,并将这些承载着故事的手信带回家。从“卖产品”到“卖体验”,“村T”极大地延长了乡村旅游的产业链,实现了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
双向奔赴的合力
任何奇迹的诞生,都非一帆风顺。杨春林坦言,“村T”也曾遇到过瓶颈。“办到第三个月的时候,资金、人力都特别紧张,我差点儿就想停办了。”
“一名来看秀的阿妈,硬塞给我3000元。让我一定把活动办下去。”回忆起那一刻,杨春林的声音有些哽咽,“那一刻我明白了,这不再是我一个人的梦,而是全村人的希望。”
民间的火热创意,需要政府的精准助力。转机出现在2025年8月。凯里市政府敏锐地捕捉到“村T”的巨大潜力,迅速成立服务专班,每周召开联席会议,系统性解决活动面临的问题。政府更将传统的苗年节、酸汤美食节与“村T”联动,精心设计出“看村超、走村T、品酸汤”的特色旅游动线,形成了强大的文旅合力。
这种“群众创、政府推”的模式,催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它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回流乡村。这些“新农人”懂互联网、会营销、善策划,他们将“村T”从一个自发的娱乐活动,升级为一个有规划、有品牌、有产业链的可持续文化IP。
通过直播,“村T”走向全国。村民们身上的每一件银饰、手中的每一方蜡染、背篓里的每一颗刺梨,都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这种“所见即所得”的场景化营销,比任何广告都更具说服力。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一件商品,更是一份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与支持,这也为“黔货出山”开辟了一条充满情感温度的新通道。
灯光落幕,但欢声笑语依旧在回荡。贵州凯里的“村T”,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那根小小的苗绣银针,绣出的不仅是衣冠华彩,更是一条以文化自信为引领、以人民为主角、连接传统与现代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