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多家媒体都发布了南京的一条消息,是有关于安全管理的一个新模式,也就是管理的模式创新。
新华社的消息是这么说的:
新华社南京11月6日电(记者刘宇轩):南京市“以房管安”信息化系统11月6日在南京上线。该系统为“厂中厂”、多业态商业体、经营性自建房等高风险建筑建立数字化档案,可帮助监管部门研判预警安全隐患,加快城市安全治理从“管企业”向“管空间”转变。
这是什么意思呢,是怎么个创新模式呢,靠山屯认真读了一下媒体消息内容,给大家简单介绍如下:
之前,我们无论是安全生产,还是消防,管的都是单位,也就是去检查也好、治理也好,针对的是单位。这在过去没毛病,应该这么做,但最近这些年,形势变了。
过去是一个单位一栋楼,或者好几栋楼,现在是几个单位、几十个单位一栋楼,也就是共用、合用,厂中厂,库中库,混用的现象特别普遍,这一栋大楼,你按单位去检查,有几百个单位,你检查了一个,是局部,对整体风险可能不掌握,那就有可能出大事儿。
所以,检查治理的模式要有点改变,检查治理的单元,不能只是单位,还要用另一种方式,也就是建筑(场所)来作为补充。这就是南京的新提法,“以房管安”,把“房”作为基本单元。
单位有一栋楼或几栋楼的,可以以单位为检查治理单元,多个单位共用一栋楼的,以建筑为治理单元,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南京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江苏省的省长刘小涛,对安全工作曾经提出这样的要求:
要全方位拧紧“责任链条”、打通“神经末梢”、扣紧“最后一环”,做到责任要压实、监管要创新、方法要管用、能力要提升。要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大力推进网格化、专业化、数字化监管。
小涛省长也讲过这样的话:(在安全生产方面),要推动以房管安,每一栋建筑物都要有责任人,这栋建筑物谁在负责安全,要抓好最后一米,最后一个人。
基于此,南京这次的做法中基本体现了这些内容。大概可以这样说:
一是压实责任链条。就是所有这样的“房”,都要明确和统一管理责任人,并且给责任人明确具体的任务,这个任务用信息化平台分析、下达、评判。
二是聚合多种力量。这个“房”里面的所有单位,包括出租方、承租方、物业,这个“房”外面的网格员,安全巡查员,微型消防站等,都通过信息化平台给拢到一块来了,各有各的事干。
三是进行风险评价,尽可能精准治理。南京搞的这个信息化平台,是安委办、规资局、数据局一块弄的,引入了“宁安晴”管理AI大数据模型,对“房”和“房”里面单位进行风险评价,发现大的违法行为及时禁止,小的问题和隐患及时提醒改进。
四是对接了应急处置,尽可能减少事故损失。信息化系统对“房”进行全面数字化,包括建筑三维图像,内部楼层业态布局,各种消防、安全设施的物联传感,一旦发生火灾等事故,立即进行智能调派,并给出处置的指导建议。
靠山屯的话:
“以房管安”,这个模式还是挺有意义的,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需求。南京这个新的尝试正在进行,可能还不完善,但总是迈出了新的一步。
对这种新模式,大家有什么看法和改进的建议吗
学习资料
![]()
靠山屯闲话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
未来不迎,纵情向前。
屯主微信号:ifire-ta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