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机器运转的时间越长,零部件出问题的概率也就越大,人体这台机器同样如此。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达到3.1亿,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而另一方面,人均预期寿命的持续提升,也带来了总人群样本下的高患病率。相关统计显示,在这3.1亿位老人中,患有慢病的比例超过3/4。
如何能够让老人远离疾病困扰,延长健康寿命,是事关所有人的社会性难题。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是,随着病程越来越长,症状越来越复杂,药物治疗已经不能满足老年慢病患者的临床需求,更为精准、安全的微创介入手术的价值正在进一步凸显。
在今年第八届进博会上,专注于微创介入器械研发的头部医疗科技公司波士顿科学带来了自己的“银龄健康解决方案”——80多款创新展品中,诸如Vercise Genus植入式脑深部神经刺激(DBS)系统、FARAWAVE NAV一次性使用磁定位心脏脉冲电场消融导管等产品均为重磅新品。
![]()
前者针对的是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症的全球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后者解决的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大脑和心脏本就是人体最重要的两个器官,也是老年慢病的靶心。
面对数亿老人在心脑疾病上日益复杂的治疗需求,即便是创伤小、恢复快的微创介入手术也必须在“精准化”的方向上持续精进。作为全球微创介入医疗器械的头部公司,波士顿科学已经走在前列——上述两款产品均在独创性技术的基础上配备了“术中导航功能”,为手术的精准实施提供了可视化保障。
中晚期帕金森患者的“解药”
63岁的李萍(化名)没有想到,在得了帕金森病6年后,自己还能等到丢下拐杖的这一天。
2019年,李萍被确诊为帕金森病。起初她的症状不算严重,无非就是觉得大脑反应变慢了一点,腿脚没劲,吃饭时端碗的手会止不住地颤抖。过去6年里,她主要靠吃药控制症状,药量和次数越调越多,身体机能却不断下降——她的双脚似乎被胶水牢牢地粘在了地上,每走一步都要耗费巨大的体力和耐心。
两个月前,她不慎在家里摔倒,差点出了大事。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在今年9月接受了DBS手术治疗。
DBS手术,也叫脑起搏器植入术。医生通过将电极植入到患者大脑内,运用脉冲发生器刺激大脑深部的靶点核团,调节异常的大脑回路,从而减轻和控制患者症状。目前,这项疗法主要应用于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
手术进行得很顺利,术后第一天,李萍就能够下床自主行走,尽管还有些摇摇晃晃。一个月后,她回到医院接受刺激器开机调控。经过多轮调试,她的肢体灵活度明显提升,肌张力大幅下降,起步困难和步态冻结等症状显著缓解。
“就好像做了一场噩梦,现在梦醒了,我还是原来的我。”李萍说。
在国内,像李萍这样的帕金森病患者还有很多。据相关统计,国内帕金森病患病人数已经超过500万例,8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接近5%。过去30年间,不管是发病率、患病率还是死亡率,与帕金森病相关的疾病负担指标都呈现快速上升态势。帕金森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群健康的第三大杀手,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
帕金森病的早期治疗方案以药物为主,但在3-5年后容易出现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现象。这是因为药物治疗的本质是通过“补充多巴胺”来缓解症状,但随着大脑“缓冲”多巴胺的能力衰退,药效短板就会逐渐暴露。这时候,安全性高,可操控性好的微创手术DBS就成了最佳的替代方案。
今年被波士顿科学带到展台的Vercise Genus™ DBS系列产品,就是这项疗法的集大成者。去年10月,Vercise Genus DBS系列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今年4月在国内完成首批植入,这次是Vercise Genus DBS系列产品在国内上市后的首展。
![]()
相比于传统DBS技术,Vercise Genus DBS的最大特点就是“精准”。
首先,Vercise Genus DBS最独特的地方就是方向性电极设计和MICC(多重独立电流控制)技术。通俗来说,工程师们将原先的环形电极,精密切分成三个独立的微型电极片段,使得Vercise Genus DBS在刺激大脑核团时,能避免刺激到周围的健康神经组织,明显减少手术的副作用风险。过去使用环形电极时,有时会影响到患者的语言功能或视觉功能。而方向性电极通过更精准的刺激方式大大降低了这些并发症的可能性,最终提高患者获益。
其次,Vercise Genus™ DBS配置了可视化程控系统Stimview XT。作为医生在DBS手术中的“第三只眼睛”,它可以让医生在程控时“看见”患者的脑内结构,帮助术者找出最适合患者的“最佳刺激点”,术者可以将患者的解剖结构与刺激效果图相结合,实时关联刺激的脑区与临床效果,快速、直观地调整刺激参数,就像在漆黑的森林里开着灯寻找宝藏,能平均减少56%的程控时间,有助于提升治疗效率,确保每位患者的个性化效果。
尽管在国内上市时间不长,但一项为期5年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为Vercise Genus™ DBS提供了真实世界的疗效背书。该项研究显示,波士顿科学的DBS系列产品能够使帕金森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51%,且每天状态良好的“开期”时间相对于治疗前增加6小时,参与研究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达到34%。
术式成熟,器械可靠,是李萍最终选择接受DBS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因。
而在这背后,是波士顿科学长达20多年的探索和布局——2004年,波士顿科学收购Advanced Bionics公司,正式踏入神经调控赛道。2012年,波科首次在欧洲市场推出了搭载MICC技术的DBS系统Vercise™,这项突破让波士顿科学确立了帕金森病精准治疗领域的技术领头羊地位。到了2017年,这款设备获得美国FDA批准,成为当时市场上技术最先进的脑起搏器之一。
如今,新一代的Vercise Genus™ DBS正在凭借其持续革新的核心技术,惠及更多帕金森病患者。
房颤的“一站式”精准解决方案
当一个人的心房以每分钟500次的速率不规则的颤动,便意味着它无法进行有效的收缩和舒张。这时候,心脏的泵血功能会减弱,导致左心房及左心耳内血流速度过慢,并发生瘀滞,促使左心耳内附壁血栓的形成。
这,就是房颤。
作为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房颤在成年人群体中的患病率约为2.4%。随着年龄增长,这一比例会直线攀升——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超过5%,80岁以上超过10%。据2024年版的《老年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中国房颤患者总数约为2000万人。
多数房颤患者会出现心慌、头晕、胸口发闷、容易疲劳等非特异性表现。如果是持续性房颤的患者,如前所述,由于血液长期在心房内流动不畅,容易形成血凝块。这些血块一旦脱落,就可能堵塞全身各处血管。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且此类卒中通常更严重,致死率、致残率更高。
临床上治疗房颤最常用的两种方式。
一是药物治疗,主要是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凝药物联用。药物治疗虽然方便,但有副作用,比如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引起心率过缓、血压下降等,抗凝药物则会增加出血风险。最根本的弊端还在于,药物治疗只能控制房颤症状,无法根治,患者通常需要终身用药。
另一种是导管消融手术,通过导管将能量精确传递到心脏内引发房颤的异常部分,使这些区域形成瘢痕化组织,阻断异常电信号的传导。
当前,导管消融逐渐成为房颤节律控制的一线治疗手段,最常见的消融方案是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近年来,以波士顿科学为代表的企业又研发出了脉冲电场消融产品,把导管消融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级。
相比于传统的射频和冷冻消融,脉冲电场消融的特点是通过微秒级甚至纳秒级的高压电脉冲,击穿心肌细胞造成不可逆电穿孔,使其快速凋亡。在这种术式中,医生可以选择性地损伤心肌,而保留血管、神经及心脏周围组织,从而避免传统消融技术带来的食道损伤、膈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同时,由于放电时间短,且不依赖于热效应,手术效率和安全性都会有明显提升。
2021年,波士顿科学带来了FARAPULSE系列脉冲电场消融产品,作为心律失常领域全球首款获批的脉冲电场消融产品,一度在导管消融领域引领了一场从射频和冷冻消融向脉冲电场消融转变的全新能量来源的变革。2024年,FARAPULSE系统正式获批在国内上市,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复发性、症状性的阵发性房颤。目前,FARAPULSE系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用于治疗超过50万例患者。
在这次进博会现场,波士顿科学展出了FARAWAVE NAV一次性使用磁定位心脏脉冲电场消融导管。这是FARAPULSE系统的最新核心组件,FARAWAVE NAV导管升级了磁定位功能,通过与三维标测系统的协同使用,能够动态显示导管位置、形状和旋转,帮助医生清晰观察到心脏解剖结构。这种可视化的手术环境,能让医生实时评估消融过程中的能量分布,确保治疗的准确性。
![]()
而作为“房颤一站式手术方案”的另一个重要一环,波士顿科学还展出了今年7月刚在国内获批上市的产品——新一代左心耳封堵器WATCHMAN FLX Pro。
左心耳封堵器,顾名思义,它的作用就是把左心耳封堵起来,减少血栓进入血液循环的风险。这项技术最早由波士顿科学在2002年推向市场,其WATCHMAN 系列产品已经在全球完成了超过50万例手术,并于2018年获得盖伦奖。
此次升级归来的WATCHMAN FLX Pro,首次在封堵器上添加了涂层,能够加速组织愈合,并将术后3天内的炎症概率减少86%。同时,新增的三个不透射线显影标记,如同给手术增设了“三维导航”,提升了操作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
今年10月,WATCHMAN FLX Pro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这国内四大顶尖心血管中心同步完成首批植入。
毫无疑问,FARAWAVE NAV导管加上新一代WATCHMAN FLX Pro的组合,正在重新定义房颤微创介入治疗的标准——可视化技术加持下的一站式精准解决方案。
人类预期寿命还在不断提升,医学技术的进步也不曾停下脚步,或许这才是自然世界最完美的同频共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