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9年1月下旬,华北平原的寒气让广西人的白崇禧还是有些不适应,然而比这冷风里更加让白崇禧感到寒冷的是一则来自山海关外的重磅消息:东北少帅张学良竟以迅雷手段处决了父亲张作霖麾下的核心智囊杨宇霆。当电报传到白崇禧在北平的指挥部时,这位素有“小诸葛”之称的沉稳谋将却罕见的生出颓丧的心态,他马上意识到,自己联合奉系来抗衡蒋介石的棋局刚刚布子,便已失去了最关键的一枚棋子。
![]()
合纵连横
杨宇霆与白崇禧虽分属奉系与桂系,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二人在不同的军事体系中都被称作“小诸葛”,皆以战略敏锐与外交手腕见长。
在北伐战争后期,白崇禧击败了唐生智,带着从唐生智手中接接收的部队一直打到了山海关,这名广西出来的名将的影响力已触及华北。
![]()
对于白崇禧和新桂系来说,他们非常清楚要想在华北地区站住脚跟奉系和晋系是两股非常重要的力量,但是现在阎锡山正跟蒋介石如漆似胶,白崇禧一时间插不进去,那么拥有更为广阔地盘的东北奉系就是自己最好的选择。
![]()
而白崇禧之所以选择和杨宇霆接触就是因为杨宇霆作为张作霖时代就在东北军政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整个东北军中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力。而且对于白崇禧来说,他在一开始也确实认为张学良乳臭未干,不足以谋大事,老辣的杨宇霆才是能跟自己搭档的交易对手。
![]()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白崇禧曾派遣叶琪、何千里等人作为代表赴沈阳活动,这些使者到沈阳后,往往先行拜会杨宇霆。气焰嚣张的杨宇霆当时常公开表示“关外的事我杨宇霆可以做主,汉卿(张学良)是个小孩子,不必理他”。
![]()
杨宇霆这种言论和做派无疑是在炫耀自己在东北的权势,但是这也逐渐让一直在忍让的张学良忍无可忍,最终选择将杨宇霆处死。
形势转变
杨宇霆在东北的覆亡,根源在于他未能认清权力格局的变迁。张作霖死后,杨宇霆仍以“辅政诸葛亮”自居,甚至在公开场合直呼张学良为“小六子”,其父寿宴上,东北文武官员对杨的敬畏远胜对张学良的礼节,此般举动无疑加剧了少帅的猜忌与不满。
![]()
而张学良最终采取铁血手段,不仅清除了内部的权力障碍,加强了自己在东北军中的话语权,也在无形中斩断了白崇禧在东北经营的人脉纽带。
对于白崇禧而言,杨宇霆之死绝非仅是东北军的内务,它意味着一个潜在战略盟友的消失,更预示着他借助奉系力量在华北抗衡中央的构想遭受重挫。
![]()
在当时的形势下,张学良更加需要的是一个可靠的盟友来帮助自己面对北方和日军甚至是稳定内部。之前张学良力排众议选择承认老蒋的南京政府而改旗易帜,蒋与张学良的关系原本就已经先入为主,白崇禧即使想要横插一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失去了杨宇霆这个可能的支点,白崇禧在华北的处境变得岌岌可危。他试图利用华北地方势力与中央抗衡的谋划,也因东北变故而蒙上阴影。
![]()
与此同时,日本势力此刻正加紧渗透华北,他们策动所谓“自治运动”,迷雾重重的华北政局本身已是一盘错综复杂的棋局。白崇禧虽长于谋略,有“小诸葛”之名,但在杨宇霆死后,他不得不直面一个现实:张学良稳定内部权力后,其政策取向更多倾向于与蒋介石合作,这使白崇禧“联奉抗蒋”的战略失去了实施的基础。
![]()
南京的蒋介石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于是也开始抓紧时间在华北地区进行布局。面对一直对华北感兴趣的阎锡山,蒋介石让他担任了平津卫戍总司令,何成濬担任了北平行营主任,这几个人目前都是偏向于蒋介石的,而老蒋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要一步步瓦解白崇禧在华北的势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