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立冬,寒气初降,万物进入休养生息的阶段。按照民间“立冬补冬,补嘴空”的习俗,立冬这一天,人们通过饮食开始进补,积蓄热量,温补阳气,抵御漫长的严寒。江南的冬天都有哪些温暖的舌尖记忆?不妨循着文人笔墨,探寻一番顺应天时的饮食智慧。
![]()
江苏的地理位置在全国来看偏东南,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应该“清补”,进补甘温之味。鸽子,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俗语说“一鸽胜九鸡”,鸽子肉有健脑补神、降低血压、调整血糖、养颜美容等功效,且易于消化,非常适合立冬之后食用。
![]()
在《随园食单》中,袁枚就为大家推荐了鸽肉的做法:“鸽子加好火腿同煨,甚佳。不用火肉,亦可。”鸽肉原本香嫩,加上火腿更是鲜上加鲜。
梁实秋在散文集《雅舍谈吃》中也写过炖煮火腿的法子:“火腿浸泡水中三数日,每日换水一二次,然后刮磨表面油渍,然后用凿子挖出其中的骨头,然后用麻绳紧紧捆绑,下锅煮沸二十分钟,然后以微火煮两小时,然后再大火煮沸……”
![]()
除了炖火腿,一碗益气补血的鸽子肉汤,也是立冬时节的美味之选。在苏州,就有一道名叫“凤还巢”的历史名菜,通常都是用鸽子来制作,连汤带肉焖炖好,吃起来很是鲜美。“凤还巢”后来被许多酒楼改用鸡肉作原料,变成了以吃肉为主。其实,它的原始做法是以喝汤为主,为大户人家女儿回门必上的一道汤菜。
![]()
“立冬吃羊肉,一冬暖洋洋”,与鸽子肉同样御寒补身的,自然少不了羊肉这道食材。羊肉性温热,补气滋阴,暖中补虚,开胃健脾,在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中被称为补元阳、益血气的补品。
在清朝,招待贵客规模仅次于满汉全席的就是“全羊席”,根据羊体头、脖、颈、上脑、肋条等十三个部位以及内脏分档取料,用各种方法烹饪,还必须用羊而每道菜都不见羊。难怪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道:“全羊法有七十二种,可吃者不过十八九种而已。此屠龙之技,家厨难学。一盘一碗,虽全是羊肉,而味各不同。”也只有中国人能把羊肉吃得这么精细了。
![]()
这一北方人的专属食材流传到江南,又吃出了怎样的新滋味?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提到,“南方人吃的红烧羊肉,是山羊肉,有膻气,肉瘦连皮吃。北方人觉得是怪事,因为北方的羊皮留着做皮袄,舍不得吃。”《随园食单·烧羊肉》篇记:“羊肉切大块,重五七斤者,铁叉火上烧之。味果甘脆。”
江苏徐州有一道传统名菜叫“羊方藏鱼”,羊方是指被修成方形的羊肋条或羊腩肉,将腌制好的鳜鱼肉片从侧面放进羊肉内,用高汤炖煮至软烂,捞出后再将汤底熬浓浇于羊方上。
![]()
而苏州人入秋过冬的仪式感,则来自一份藏书羊肉,这道美味可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靠的就是独特的烹饪方法。藏书羊肉选用山羊作为原材料,运用传统工艺烧制而成。传统的藏书羊肉用特制大木桶烹煮,木桶近一米高,杉木制作,当地人称之为“盆堂”。在烧、焖羊肉的过程中,杉木的木香会浸润到羊肉里面去,这样制作出来的羊肉香气浓郁,肉酥而不烂,口感鲜而不腻,常食不厌。
而炖烂的羊腿肉,去掉骨头,再浇上和猪皮一起熬煮的羊汤,经过一夜时间冷却,就凝成了满是胶原蛋白的羊糕,蘸上一碟香醋,是极好的下酒菜。
![]()
“冬吃萝卜夏吃姜”,立冬过后,吃萝卜好处多多,羊肉汤就常与萝卜搭配煮制。要问哪里的萝卜最好?张通之有话说。张通之何许人也?《江苏文库·书目编》之《江苏艺文志》记载,张通之名葆亨,字通之,南京人。他曾“取金陵城市乡村,及人家商铺与僧寮酒肆,凡食品出产之佳,烹饪之善,皆采而录之”。在他晚年所写的《白门食谱》里,专门提到了“板桥萝卜”:“板桥所产萝卜,皮色鲜红,肉实而味甜,与他处皮白而心不实者,绝不价似。无论煮食或煨汤,皆易烂,而味甜如栗。”
![]()
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大美食家袁枚,《随园食单》中有“猪油煮萝卜”:炒萝卜用熟猪油,还要加虾米去煨,以极熟为度,临起锅时,加上葱花,看上去那色泽如琥珀一般;“小菜单”亦专列“萝卜”一条:要专门选取肥大的,酱的时间不能长,一两天就足够了,这时候吃,“甜脆可爱”;“点心”中还有萝卜汤圆:先刨丝,开水滚熟去臭气,沥水后,加上葱和酱搅拌,作为粉团中的馅料,再用上麻油,烧开,汤滚即可。
《随园食单》问世一百余年后,客居异乡想念金陵蔬菜的文人龚乃保,编撰了《冶城蔬谱》,书中写道:“吾乡产者,皮色鲜红,冬初,硕大坚实,一颗重七八两。质粉而味甜,远胜薯蓣。窖至来春,磕碎拌以糖醋,秋梨无其爽脆也。”
![]()
爽脆口感的萝卜干亦是常州人的心头爱。冬季的清晨,弄几片自腌萝卜干搭上白粥,“嘎嘣脆”的声音是常州人一天生活的开始。常州萝卜干腌制技艺也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萝卜干要想好吃,腌制的原料是关键。新闸、北港一带土壤湿润肥沃,特别适合红萝卜生长。这些地方种出来的萝卜,色泽红艳、形如鸭蛋、个头匀称,故名“新闸红”。
立冬至小雪前后,把萝卜从地里拔出洗净,分两次进行腌制。第一次按每百斤白条萝卜加盐三斤的比例分批入缸。三天后出缸再曝晒三天。而后进行第二次腌制,以每百斤加盐一斤半的比例,放茴香、白酒、白糖腌制七天左右。经过漫长等待,一坛嘎嘣脆的萝卜干就出缸了。
![]()
清代文人顾禄所写的《清嘉录》以十二月为序,记述了苏州及附近地区的节令习俗,勾勒出烟火气十足的清代苏州民俗长卷。立冬前后,天气逐渐寒冷,正是家家户户腌菜的好时节,咸味食物入肾,能起到增补阳气的作用。
顾禄这样写道,比户盐藏菘菜于缸瓮,为御冬之旨蓄,皆去其心,呼为“藏菜”,亦曰“盐菜”。有经水滴而淡者,名曰“水菜”。或以所去之菜心,刳菔蘡为条,两者各寸断,盐拌酒渍入瓶,倒埋灰窖,过冬不坏,俗名“春不老”。苏州人会将盐渍的菘菜,即白菜,储存在缸瓮中,作为过冬的必备食物。去掉的菜心用盐涂抹,再用酒渍透,装入瓶中,埋在灰窖里,这样的菜整个冬天都不会坏。
![]()
一到冬天,白菜确实成了餐桌上的“常客”。《江苏文库·方志编》之《康熙丹徒县志》记载,白菜有许多“小名”:春不老、看灯菜、冬旺菜、菘菜……照着这些名字翻开古诗词,你会发现爱吃白菜的文人墨客可不少。如果说谁是白菜超级粉丝,清代的文史大家赵翼必须入选,毕竟,他连取名字都忘不了白菜。《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赵翼》介绍,赵翼字云崧,一作耘菘。
话说,赵翼80岁生日当天,正值白菜上市,这位老寿星无意观赏歌舞,反而在家督促僮仆速速囤白菜腌制过冬。他还赋诗一首以解嘲:“乡风暖寿本无稽,儿辈寻欢欲借题。珠翠满堂箫鼓沸,先生正制菜根齑。”
![]()
腌菜还可选用霜打的青菜。汪曾祺在《冬天》一文中写到,“我们那里过去没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大白菜是从山东运来的,美其名曰‘黄芽菜’,很贵。‘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阴天下雪,喝咸菜汤。”
而立冬日吃上一碗咸肉菜饭,是老苏州们的特定习俗。用霜打后的大青菜、新上市的大米、肥瘦兼有的咸肉、米醋作原料,如在乡下,可以用稻草为燃料,烧出来的饭又香又糯,再拌上猪油,这就是属于冬日的幸福味道。
![]()
这些蕴藏着古老智慧的立冬食俗,不仅滋养着江苏人的身体,更温暖着每一位在冬日里忙碌前行的人。这个立冬,适合你体质的美味是什么?好好吃饭,补充能量,我们一起慢煮冬日的温柔与静好。
(编辑/金冉 图/视觉中国 综合自江苏文脉、苏州发布、南京史志、常州日报、书香苏州、中信出版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