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案发后,曾力保他的二厅厅长段退之被关进监狱,结局如何?
吴石案,一开口就像把灯拉亮,人们记住那句“我死而无憾”,也有人在茶桌上提到有个厅长要保他,名字传来传去写成段退之,其实是侯腾,国防部二厅的头。
事情不是替人出头,是组织里的角力,侯腾在那套机制里待久了,动作和想法都被流程卡住,最后像被齿轮推着走的人。
往前翻,人是保定军校第五期,吴石第三期,挂名校友,见面在大会场,开完散会各忙各的,一个偏参谋体系,一个偏情报线索,私下交情不深。
侯腾对吴石的评价,说得很直接,说书生气重,做情报不顺手,这话不是抬杠,是老情报口的判断,他们盯的是线索质量和落地动作,不爱听宏观规划。
那时情报系统摆着两块牌子,二厅做收集,保密局做审查,同城两队一起跑,功劳要分,谁先落子谁就能往上报。
1950年三月,福州这边把吴石拿下前后,侯腾在一次现场行动里眼见吴石和朱枫碰头,手下提议就地控制,他挥了下手按住队员,说线还要摸清。
话面上的解释放在案卷里是真实存在,落到心里那层是怕保密局抢走前面的一层成果,事情做深一点再收口,材料更厚,往上面呈报时能把牌面撑住。
毛人凤一直盯着对面这边的节奏,看到迟迟不抓就把话递到上面,说延误,说关系不清不报。
蒋介石看的是案子里的疑点大小,不看你挂哪个部门牌子,怀疑多的先进圈,1951年三月,侯腾被扣上知情不报,进台北监狱。
里面的问话是按程序推进,提审频率很高,问题围着知情时间和处置节奏打转,记录一页页往后翻。
侯腾不把责任接在自己身上,他写了三万多字的自辩书,材料铺陈得很长,工作流程、权限边界、报告路径,句子里把保密局越界那段摆出来。
看这份文字能读出一个人不愿意承担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他把事做过一遍,用纸把路说明白。
这份回应也能看到组织内的运行法则,你在位时荣誉是你的,你落到下风时标签随时能换,在卷宗上改几句,定性就变。
不到一年,1952年初,人从看守所出来,不是宣布还清,是把问题先搁下,换岗位。
蒋介石把他调到国防大学,副校长的头衔摆上去,外表体面,权力和资源不在手里,像是让他离开前线。
1954年他办退役手续,陆军中将挂衔,退休待遇在单子里写明,生活不紧,台北郊区有房,喝茶下棋,日常可见。
履历没被抹掉,出国探亲的申请递了几次卡在安全评估上,街角散步能遇到熟悉的视线,朋友聚会坐下时多两张陌生脸。
人离开岗位不代表记录归零,在那个时期情报口的经历是被长久标注的东西,这一行的痕迹跟着走。
接着是他离开的消息,1963年心脏不舒服,申请去美国治疗,台湾这边批了,时间排定。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