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个新闻,上海黄浦区民政局居然和一家叫INS新乐园的夜店联手,搞了个夜间结婚颁证体验项目。
![]()
![]()
看到这消息我第一反应就是:这操作也太迷惑了吧?难道说,现在领证都得配着DJ打碟节奏喊“我愿意”了吗?
夜店、夜间、结婚登记,这三个词凑在一起,怎么看都透着一股不搭调的诡异。
先不说别的,夜间在夜店办颁证,大家能保证完全清醒吗?是不是以后结婚前还得像查酒驾一样,先吹个酒精测试仪?别到时候领证的人醉醺醺的,连自己签的什么字都不知道,第二天醒了直接懵圈:“我昨天居然结婚了?”
虽说现在只是预约制,但这试探意味也太明显了。主办方的想法倒是挺“美好”,觉得年轻男女在夜店玩的时候,荷尔蒙上头,头脑一热就把婚结了。甚至畅想一群人玩真心话大冒险,输了就去结个婚,美其名曰“增加趣味性”。
结婚这么严肃的事,愣是给弄出了开盲盒的刺激感。
看吧,结婚搞得这么儿戏,离婚却要经历一个月的冷静期,这不就是典型的“进门容易出门难”吗?像极了打折促销时冲动消费,回头想退货才发现条款密密麻麻。
以前老一辈结婚,讲究知根知底、明媒正娶,还得挑个良辰吉日,双方家庭都要反复考量。可现在倒好,半夜三更蹦迪蹦累了,顺路结个婚,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结“阴婚”呢!
以后婚姻里但凡出点问题,都能甩锅给时间没选对:“都怪当初大半夜去登记,晦气!”
更让人无奈的是,以前结婚前还有强制婚检,为了双方的健康和后代着想,现在却简化到“看对眼就行”。万一有人本来是想找个一夜情,结果稀里糊涂结了婚,这算什么事?
按照这个思路,是不是以后酒店前台都能设个结婚登记处,住店的时候顺手就能领个证,这样结婚率不就“唰唰”往上涨了?
对了,马上就可以归口到“结婚率”这个词了。
说到“结婚率”,现在各地为了拉高这个数字真是绞尽脑汁。前阵子就有地方组织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补办结婚证,硬生生靠这个拉高了一波数据。
现在又折腾出夜店颁证的花样,可这些操作说白了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花架子。
年轻人不愿意结婚,难道是因为白天没时间领证吗?是因为缺个能蹦迪的领证场所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真相是:年轻人面前横着一座叫“现实成本”的大山。
高到离谱的房价,掏空父母积蓄都未必能凑齐首付;水涨船高的彩礼,让不少男性直呼“娶不起”;天价的育儿成本,从奶粉尿布到教育开支,哪一样不花钱;还有居高不下的离婚率、让人焦虑的失业率,以及越来越低的劳动供养率。
算盘一打,结婚这事简直像开盲盒:赌赢了是相伴一生,赌输了可能人财两空。
以前还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束缚,可现在这些旧观念早就慢慢瓦解了。
生存和繁衍是生物的本能,可连生存都成了难题,谁还有心思考虑繁衍?就像动物在生存条件艰难时会停止繁衍一样,年轻人在巨大的生活压力和不安全感面前,自然会降低组建家庭的意愿。
所以真不是年轻人排斥爱情,而是怕扛不起责任。怕工资追不上房贷,怕婚姻变成内耗,怕孩子重复自己当牛马的人生。
结婚登记的门槛一降再降,看似简化了流程,实则意味着婚后需要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就算靠夜店颁证这种噱头,让一些年轻人冲动领证,可过不了两个月就因为各种问题离婚,这样的结婚率又有什么意义?
除了给民政局冲KPI,还能留下啥?
说到底,这个活动最大的受益者,恐怕只有INS新乐园这样的夜店。
![]()
年轻人可能不会真的为了领证去夜店,但大概率会出于好奇心去吃瓜围观。还有些人可能会借着这个机会蹭流量,搞个行为艺术,反正只是预约一下,去不去还不一定。
婚姻不是一场儿戏,更不是拉动数据的工具。想要提高年轻人的结婚意愿,与其在形式上玩花样,不如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降低生活成本、完善社会保障、营造更公平的就业环境,让年轻人能看到未来的希望,觉得自己有能力承担起婚姻和家庭的责任,这才是最根本的办法。
夜店里的结婚颁证,终究只是一场热闹的闹剧。等热度过去,一切还是会回到原点。
希望相关部门能少做点这种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多听听年轻人的真实心声,把堵在婚姻门口的房价、教育、医疗这几座大山搬开,比在夜店搞一百场颁证仪式都管用。
谁不向往“有人问你粥可温”的温暖呢?只是现在,更多人先得考虑“粥还买不买得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