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十年前,你跟一个东京的商人或者华尔街的分析师提“安徽”,他们脑子里冒出的大概率是黄山的松树,或者是大包干的农民形象。安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个“中不溜”的农业省份,一个劳务输出大省。
但今天,2025年10月,你再去问他们,表情可就复杂多了。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上海代表,天野真也先生,今年已经第三次飞合肥了。他亲口说:“安徽‘科技+产业’崛起的标签日益鲜明,我会持续向日本企业推介。”
美国那边的反应更直接。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高级副会长范诺亚(NoahFraser)在合肥说,超八成的在华美企都盈利,而且他们正计划深化本地化战略、拓展内陆省份。他们说的“内陆省份”是哪?安徽,就是最抢眼的那个。
![]()
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的董事长贝瑞德(RalfBrandsttter)更是直白:“安徽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高端技术研发基地之一!”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现在都贴着“安徽造”的标签。这个曾经的“农民工大省”,如今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元,已经超过了瑞典、阿根廷这些国家。日本和美国大概真的没想到,那个曾经“总量居中、人均靠后”的安徽,怎么突然就站到了全球制造业的聚光灯下?这背后,哪有什么横空出世,不过是几十年的“厚积薄发”。
咱们得从那段“老大难”的日子说起。时间倒回1977年,安徽的日子有多难?全省有四分之一的人,年收入在40块钱以下。1978年,全省的GDP拢共才113.96亿元,一大半都是农业。说白了,就是个典型的农业省,工业底子薄得像张纸。那时候的安徽人,走南闯北,最怕人问籍贯。那种自卑和尴尬,是憋在心口的一股气。
![]()
但安徽人就是有股子倔劲。这股劲,从明清时的徽商,到小岗村按下红手印的农民,一脉相承。“强省之梦”,安徽喊了几十年。怎么干?就是死磕工业化。从“轻工大省”到“工业强省”,再到“制造强省”,安徽几十年如一日地埋头苦干。这个过程很慢,很苦。1952年,GDP才22.9亿;到了2009年,才终于突破1万亿大关。可从1万亿到2024年的5万亿,这个速度就快得惊人了。
这就像竹子定律,前几年你根本看不到它长,它在地下拼命扎根。一旦根扎稳了,它会以你看不懂的速度往上猛蹿。安徽的“根”扎在哪?扎在了制造业。而制造业里最硬的那张王牌,就是汽车。2024年,安徽的汽车产量一年就增长了43.3%,达到了357万辆。这其中,新能源汽车更是猛增94.5%,达到168.4万辆。这两个数字,都是全国第二。更吓人的是出口。现在全国每出口4辆车,就有1辆是“安徽造”。
![]()
提安徽汽车,绕不开奇瑞。这个“自主品牌”的代表,已经连续20年霸占中国乘用车出口冠军的位置。在巴西,奇瑞甚至成了警车标配。马斯克访问巴西时,坐的礼宾车也是奇瑞。但最能说明安徽“逆袭”的,不是奇瑞,而是德国大众。上世纪90年代,奇瑞刚起步时,还得靠外国技术,生产外国牌子的车。那是真的“寄人篱下”。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是大众汽车集团捧着10亿欧元(约合78亿人民币)现金,主动来到合肥,建立一个聚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研发、创新与采购中心。朋友们,这是什么概念?这是大众在德国本土以外,最大的研发和采购中心。
贝瑞德董事长那句话说得非常实在:“我们必须融入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看明白了吗?过去,是安徽人去求着外资来建厂;现在,是全球顶级的车企,主动来合肥“融入”安徽的创新生态。从“寄人篱下”到“技术反哺”,这才是日本和美国真正“没想到”的地方。安徽凭什么能做到?这就要说到安徽最独特的打法:“科创+产业”。安徽不是没有好牌。
![]()
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全省有12个大科学装置,人才总量超过1100万。但过去的尴尬是,“墙内开花墙外香”。顶尖的科研成果,安徽本地接不住,最后都跑去上海、深圳转化了。安徽的领导们看明白了,光有“最强大脑”不行,必须得有“最强躯干”来承接。
于是,他们干了两件大事。第一,搭台子。他们搞了个“科大硅谷”。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产业园,这是一套机制。你搞科研,我来帮你找钱、找市场、配资源。短短3年,“科大硅谷”冒出了2500多家科技型企业,吸引了2500多名高层次人才,包括60多位海内外院士。第二,给钱。安徽在全国首创了一个“共同成长计划”。你科创企业缺钱?我金融机构跟投,陪你一起冒风险,也陪你一起成长。这个计划一搞,科技型企业的贷款余额4年翻了近3番,达到了8679亿元。“人造太阳”核聚变装置的光学技术,转手就用在了新型安检设备上;稳态强磁场技术,帮着研发出了抗癌新药。
![]()
一边搞最尖端的基础研究,一边“沿途下蛋”,让成果快速走向市场。这套打法,安徽玩明白了。光有技术还不够,产业怎么落地?安徽用的是“龙头+配套”的集群打法。这个战术简单粗暴,但极其有效:我不惜血本引进一个超级龙头,然后让它把整个产业链都带过来。最经典的案例是京东方(BOE)。合肥当年砸下重金把京东方引进来,累计投资近千亿。值不值?京东方落地后,带动了上下游超过100家企业跟来合肥。
现在,合肥形成了“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全球两成的液晶屏,都是从这儿出去的。这个故事,在汽车行业又重演了一遍。大众安徽一来,38家核心供应商立马跟进落地合肥。蔚来汽车一来,120多家供应商在安徽布局。一个龙头,带起一条链,最后形成一个面。
![]()
安徽现在已经有了5个千亿级的制造业集群。最后,安徽制造业的“底色”也变了。在芜湖的海螺集团,那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你以为还是漫天扬尘?错了。载重百吨的矿车,已经实现无人驾驶,全车30个传感器,能精准避障。数字矿山自动配矿,资源利用率100%。这还不算完,这个水泥厂,还是芜湖市的“城市净化器”,它利用水泥窑的高温,顺便把全市近一半的固体和危险废物给处理了。
在合肥的联宝工厂(联想最大基地),每0.5秒就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下线,高峰期产量占全球八分之一。这里已经是全球认证的“灯塔工厂”。安徽,现在有4家这样的世界标杆。这就是安徽的“亩均论英雄”改革:在有限的土地上,用数字化和绿色技术,做出最高的效益。从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到量子通信(“祖冲之三号”)、聚变能源(人造太阳),安徽的每一步,都踩在了产业变革的鼓点上。
![]()
下个月(2025年11月),世界制造业大会就要在安徽召开了。全球的目光再次聚焦这片热土。日本、美国、德国的企业家们,他们如今频繁地飞往合肥,不再是“考察”一个落后省份,而是去“朝圣”一个新兴的制造业中心。
安徽的故事,其实就是中国制造业的缩影。它告诉世界:不要用过去的眼光看中国,尤其不要低估了那些埋头苦干、不声不响的“中间力量”。曾经的“老大难”,只要找对路子、豁得出去干,就能成为今天让世界“没想到”的全球焦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