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梅刚
在鄂尔多斯的一场场文旅推介会上,非遗展区前总是围满观众。人群中,一位年轻匠人正认真讲解着展台上流光溢彩的景泰蓝掐丝珐琅画。她叫郭瑞,是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展台上,《鄂尔多斯博物馆》掐丝珐琅画引人驻足。金属丝线精准勾勒出现代建筑的轮廓,彩砂填充出的色泽层次分明,生动还原了建筑的独特肌理。更令人称奇的是《响沙湾莲花酒店》,画面中的沙漠部分直接填充了来自响沙湾的沙子,将地域元素与珐琅工艺巧妙融合。
“每件作品都要经过设计、掐丝、点蓝、固色等十几道工序。”郭瑞介绍,掐丝珐琅画源自传统景泰蓝工艺,需将金属丝按照图案弯折,再填入不同颜色的珐琅料,制作过程极为严苛。多年深耕,她从学徒成长为内蒙古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始终坚守“传统工艺+多元融合”的创作理念。
除了地域文化主题,郭瑞还创作了红色文化系列和“暖城鄂尔多斯”主题作品。其中,活性炭挂件系列将珐琅工艺与实用功能结合,让非遗技艺走进日常生活。“只有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才能真正实现传承。”郭瑞说。
这种创新理念也延伸到了教学传承中。在伊金霍洛旗“职工夜校”上,郭瑞的掐丝珐琅课成了热门课程。“我们整个办公室都在抢课,只有我抢到了!”学员高艳萍兴奋地说。
9月26日,在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的掐丝珐琅非遗体验活动中,郭瑞指导学生们用鄂尔多斯特产矿产资源制作的矿物釉料,创作出以校园图书馆为主体的掐丝珐琅画。矿物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从专业角度解析珐琅釉料的呈色机理,实现了艺术与科学的跨界对话。
“让年轻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传承才有未来。”郭瑞表示,这种创新实践既深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提升了文化自信。
从文旅展览到职工夜校,从高校实践到文创产品,郭瑞的景泰蓝掐丝珐琅画正以多元姿态走进现代生活。金丝流转,彩砂生辉,在青年传承人手中,古老的景泰蓝掐丝珐琅画正突破传统束缚,在更多材质上绽放生机。
“我将持续以匠心守好这项传统技艺,并让更多人感受到景泰蓝掐丝珐琅画的独特魅力,为非遗在当下的传承与创新贡献青年力量。”郭瑞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