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今年立冬不一般,“大雪来不来,就看今日立冬”,今冬大雪?
#立冬##我在头条晒家乡#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今年的立冬恰逢2025年11月7日,民间有句俗语:“大雪来不来,就看今日立冬。”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也蕴含着对冬季气候变化的预测。那么,今年的立冬究竟有何特别之处?今冬的大雪是否会如期而至?让我们从气象学、民俗文化和历史数据等多个角度,探讨这一话题。
![]()
一、立冬的气候意义与今年特点
立冬时节,太阳到达黄经225度,北半球日照时间继续缩短,气温逐渐下降。从气象学角度来看,立冬是冷空气活动频繁的时期,北方地区往往迎来初雪,而南方则进入阴雨绵绵的天气模式。今年的立冬,气象部门监测到西伯利亚冷高压势力较强,东亚大槽位置偏西,这意味着冷空气南下路径较为直接,可能为北方地区带来较强的降温和大范围降雪。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立冬前后,北极涡旋的活动异常活跃。北极涡旋是影响冬季气候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强度与位置直接决定了冷空气的南下频率和强度。气象专家指出,今年北极涡旋分裂为多个中心,可能导致冷空气分多股南下,使得冬季气温波动较大,降雪分布不均。此外,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仍在持续,拉尼娜年通常伴随我国冬季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尤其是北方地区可能出现频繁的雨雪天气。
![]()
二、民间俗语的科学依据
“大雪来不来,就看今日立冬”这句俗语并非空穴来风。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发现,立冬当天的天气状况与后续冬季的降雪量存在一定关联。具体来说,如果立冬当天出现阴雨或降雪天气,往往预示冬季降雪较多;反之,若立冬当天晴朗无云,则冬季可能较为干燥。这种经验总结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大气环流的稳定性。
从现代气象学角度来看,立冬当天的天气状况可以反映当时的大气环流形势。例如,立冬当天若受暖湿气流控制,出现阴雨天气,说明暖湿气流较为活跃,后续冷空气南下时容易与之交汇,形成降雪。而如果立冬当天受干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则可能预示冷空气势力较强但水汽条件不足,冬季降雪概率较低。
今年立冬当天,全国多地出现阴雨天气,尤其是华北和东北地区部分地区迎来初雪。这种现象与俗语的预测相符,可能预示着今冬降雪偏多。不过,气象专家也提醒,气候预测受多种因素影响,民间俗语只能作为参考,具体天气还需结合科学数据综合分析。
![]()
三、今冬大雪的可能性分析
结合当前的气象数据和历史规律,今冬我国出现大范围强降雪的概率较高。首先,拉尼娜现象的存在为冬季降雪提供了有利背景。历史数据显示,拉尼娜年我国北方冬季气温普遍偏低,降水偏多,尤其是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东部。例如,2008年初南方特大冰雪灾害就是在拉尼娜背景下发生的。
其次,今年秋季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强度偏强,导致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向我国输送。当强冷空气南下与暖湿气流相遇时,容易形成大范围雨雪天气。此外,青藏高原积雪偏多也可能通过改变地表反照率影响大气环流,进一步增加降雪概率。
然而,大雪是否频繁还需关注以下几个变量:一是冷空气的强度与路径,如果冷空气过强但水汽输送不足,可能导致干冷少雪;二是暖湿气流的稳定性,若暖湿气流波动较大,降雪可能呈现间歇性特点;三是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可能打破传统气候规律,导致降雪时空分布不均。
![]()
四、大雪可能带来的影响与应对建议
若今冬大雪频繁,将对农业、交通、能源等多个领域产生重要影响。从农业角度看,适度降雪有利于土壤保墒和冬小麦越冬,但持续低温雨雪可能导致设施农业受损。建议农民朋友提前加固大棚,做好防寒保温措施。交通方面,需警惕道路结冰和积雪对出行的影响,特别是山区和高海拔地区。交管部门应完善应急预案,确保除雪设备和融雪剂储备充足。
能源供应也将面临考验。冬季是用电、用气高峰,大雪可能导致运输受阻,影响能源调度。相关部门需加强监测预警,确保电网安全和供暖稳定。此外,公众也需做好个人防护,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五、历史大雪年的启示
回顾历史上大雪频发的年份,如1954-1955年、2008年和2018年,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特征:前期海温异常(如拉尼娜)、秋季降水偏多、北极涛动负位相明显等。这些年份的冬季都出现了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天气,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影响。
以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为例,当时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导致交通瘫痪、电网受损、农作物受灾。这场灾害暴露出我国在应对极端天气方面的短板,也促使后来在电网抗冰设计、交通应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面对可能的大雪天气,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提升全社会的气候适应能力。
六、科学看待气候预测
尽管有诸多迹象表明今冬可能大雪频繁,但气候系统极其复杂,存在不确定性。气象科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提前数周甚至数月预测气候趋势,但具体到某次降雪过程的时间、范围和强度,仍需临近时才能更准确判断。因此,公众应关注官方发布的最新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避免过度解读民间预测或网络传言。
![]()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已成为新常态。无论是大雪还是暖冬,都是地球气候系统变化的体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发展,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之策。
结语
今年立冬的特殊性在于多重气候因素的叠加,增加了冬季出现频繁降雪的可能性。然而,天气气候预测永远存在不确定性,我们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做好防范准备,也要保持科学态度,避免过度恐慌。无论今冬大雪是否频繁,提升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增强气候韧性都是当务之急。在这个即将到来的冬季,让我们以科学的眼光观察天气变化,以积极的行动应对可能挑战,平安温暖地度过每一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