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今年以来,研究了好些行政区划设置不太和谐的地市,也分别一一给出过个人的提议,得到了大部分网友的共鸣。今天一起来看福建南平这个城市,之所以要看这个城市,是因为南平市由原先的区划设置布局不合理,主动自我调整,优化行政布局空间格局,完成了自我和谐,可谓是经典案例。
![]()
福建政区示意图
南平市为福建省辖地级市,地处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北段东南侧,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俗称“闽北”,东北与浙江衢州、丽水相邻,西北与江西抚州、上饶接壤,东南与福州、宁德交界,西南与三明毗邻,总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设区市。辖2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常住人口约26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2090亿元。
![]()
南平市区位示意图
南平市境域先秦时地属百越,是中国南方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古称建州,是福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福建”之名取古建州(今建瓯)首字而来。是闽越文化、武夷茶道文化发源地,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闽江发源地、福建生态屏障,境内山峰耸峙,低山广布,河谷与山间小盆地错落其间,具有中国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拥有武夷山这个“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之一旅游资源。 合福高铁、鹰厦铁路、外福铁路、横南铁路,衢宁铁路过境,还有武夷山机场,闽江干流等航线及航道。
![]()
南平地图
东汉建安初年,境内始置汉兴(浦城)、南平、建安(建瓯)、建平(建阳)4县,属会稽郡。三国吴置建安郡,治所建安,晋属江州。南朝陈属闽州,后属丰州。隋属建安郡(郡治今福州)。唐武德元年以原建安郡地置建州,属江南东道。五代属闽国。宋境内为建州,1162年改建宁军为建宁府,属福建路。元代境内为建宁路和延平路,均属江浙行省福建道宣慰使司(福建省)管辖。明代,境内并置建宁、延平、邵武3府。清中前期亦同。清末,为延建邵道(驻南平),领3府。延平府领南平等6县和上洋厅,建宁府领建安、建瓯等7县,邵武府领邵武等4县。
![]()
古南平市地图
民国二年,废府制,为北路道(驻南平,领16县)。民国三年为建安道。民国十四年废道,直属福建省。民国二十四年为第二、第三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后境内设为第一、第二专区,后改建阳专区和改南平专区。1956年,建阳专区并入南平专区,划入闽清、三明2县,增设南平市,撤销水吉县,共辖南平市和南平、顺昌、建阳、三明等19县。后划出闽清、松溪、政和3县,南平县并入南平市,三明县划归三明市,后划出古田、屏南2县,增设建西县。1970年,划出尤溪、沙县等5县,增入松政县,撤销建西县,南平专区迁驻建阳,改为南平地区,后改为建阳地区。1988年,建阳地区迁驻南平,改名南平地区,后撤崇安县设省辖县级武夷山市。1994年9月撤销南平地区设立地级南平市,原县级南平市同时改设为延平区。
![]()
2014年前的南平市政区示意图
由以上可知,地级南平市是由建阳专区和南平专区两个行政区合并而来的,上世纪以来,南平市的市政府驻地,大多数时候都在延平区,而延平区位于南平市的最南部,靠近与福州和三明市的交界处。南平市下辖的蒲城,武夷山市,松溪县,光泽县等市县都远离南平市政府所在的延平区。这种行政空间设置格局,非常不利于整个南平市北部区域的发展,也不利于统筹全局。
![]()
面对这种局面,2014年5月,经报上级部门同意,南平市撤销建阳市,设立南平市建阳区,以原建阳市的行政区域为建阳区的行政区域,建阳区政府驻潭城街道人民路28号;南平市政府驻地由南平市延平区八一路439号,迁至南平市建阳区南林大街36号。
![]()
现今南平市行政区划示意图
2020年1月,南平市政府正式搬迁建阳区,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和市政治中心的整体迁移,南平市主城区由南部的延平区和中部的建阳区构成,从而增强了对整个辖境的统筹管理规划,也便利了原先偏远县区。可谓是行政空间格局重塑的经典案例。
![]()
南平市地图
对于南平市的这一行政区划设置调整,友友们以为如何呢?欢迎朋友们评论区留言探讨一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