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那天,国家会议中心办了一场演出,名字叫做“进博中外人文交流之夜”,这个活动不是商业性质的,也没有拉赞助,连品牌标志都没有贴出来,主办方是官方机构,节目内容很丰富,有中国舞和古筝独奏,也有西方小提琴片段和非洲鼓点表演,演员来自十几个国家,但没有提到具体团队的名字,现场照片是由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后来在网上都能看到。
![]()
演出地点选在进博会主会场里面,这里不是专门剧场,但开放给参展商、外交官和媒体使用,平时在这地方人们卖货谈生意,现在却搞起文艺表演,显得挺有意思,它没有用大屏幕播放广告,背景就是暖木色调加上水墨投影,技术简单到几乎看不出来,整场演出七十五分钟,全程没有字幕,也没有人解说,全靠演员的动作、服装和音乐传递情绪,结果还真有人看懂了。
![]()
这些演员来自中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和非洲国家,他们不代表任何政府或机构,不举旗号,也不强调自己是谁,只管专心表演,这种安排很巧妙,避开了文化代表的政治包袱,大家只是普通人,带着各自的节奏走上舞台,观众不用去想这是哪个国家的文化,只需要感受这个人如何表达。
![]()
巴黎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的提线木偶搭配电子乐表演,被一些外国媒体说成是“文化挪用”,但在这场演出里,日本的太鼓和希腊的竖琴一同演奏,没人刻意强调这是创新,也没人特意去谈什么融合,只是让它们自然地放在一起,这种处理方式其实更接近“文明互鉴”原本的意思——不是谁改变谁,而是大家在一起交流、互动。
![]()
有意思的是,欧盟今年3月刚发布了文件,提到文化展演应当避免权力不对等的情况,这场演出是在8个月后举办的,时间上正好对得上,但没有证据表明它是根据政策安排的,官方传播也显得很克制,新华社只发了图片,没有再去剪辑视频或发布通稿,和旁边展区满屏的广告比起来,这里安静得像是没怎么使劲,其实是在有意做减法。
我没看到流行元素,比如K-pop或短视频舞蹈,也没有国旗、口号这些符号,它不展示成就,也不输出价值观,反而让文化本身变成对话工具,我觉得有时候最有效的交流就是什么都不说,只让你看、听、感受,你懂的,越不说,越容易记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