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快圆了》:在残缺处构建永恒的诗学实践
古里果的《月亮快圆了》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诗集,而是一场以“未完成”为核心理念的美学实验。这部在清迈雨季孕育的作品,通过诗、画、音的多元叙事,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液态诗学”体系,为当代人的精神困境提供了独特的诗意解药。
![]()
一、液态时间:在流动中锚定永恒
诗集的核心隐喻——“月亮快圆了”,精准捕捉了现代人共同的生命体验:我们永远处在“将达未达”的临界状态。古里果将这种状态升华为独特的美学观念,在《酿酒》中,她写道:“想为你酿一壶酒,在我壮年时,至你暮年开封”。这种跨越时空的酿造,实则是将流动的情感固化为可触摸的永恒。
她的时间观令人想起柏格森的“绵延”哲学,却又更具东方智慧。她不像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通过精细回忆重构过去,而是通过主动的“酿造”——将春水、爱、魂与雪水共同封存,创造出一个平行于现实时间的情感宇宙。在这个宇宙里,等待不再是被动的煎熬,而成了主动的艺术创作。
二、静默美学:在留白处听见回声
古里果深谙“大音希声”的东方美学真谛。在《默》中,她构建了一个看似静止实则涌动的世界:“不要说话——泥土中根茎怎么盘根错节地生长/她灵魂的枝芽就怎么簇拥向你”。这种静默不是空虚,而是更为饱满的在场,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以无形涵纳万有。
她的沉默诗学与当代社会的喧嚣形成尖锐对比。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她反而选择退守到语言的边界,探索那些“不可言说”之域。这种探索与作曲家约翰·凯奇的《4分33秒》异曲同工——都是在看似空无的容器中,装满最为丰富的生命体验。
三、臣服哲学:在破碎中抵达完整
《月亮快圆了》中最动人的或许是其独特的“臣服智慧”。在《十月听雨》中,诗人描述:“你的领地里,一个臣服的女人”。但这种臣服并非软弱,而是通过放弃小我、融入大我后获得的更高层次的完整。正如她在诗集中揭示的:“两个人。/不,这是一个完整。”
这种思想与荣格的“个体化过程”理论不谋而合——只有接纳自身的阴影与残缺,才能成就心理的完整。古里果通过诗意的表达,将这一深奥的心理学过程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体验:我们不必追求完美的圆,而是在永远缺一角的状态中,找到内在的安宁。
四、跨媒介叙事:打破艺术形式的囚笼
作为兼具诗人、小说家、画家多重身份的创作者,古里果在《月亮快圆了》中实践了真正的跨媒介叙事。她的诗歌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视觉与听觉的总体艺术。读者能在诗中“看见”雨水粘合天地的画面,“听见”根茎在泥土中生长的声音,“触摸”到月光在掌心的温度。
这种跨界实践让人想起瓦格纳的“总体艺术作品”理念,但古里果走得更远——她不仅融合艺术形式,更打通了感官的界限,创造出一种“通感阅读”的独特体验。在这个意义上,《月亮快圆了》已超越诗集的定义,成为一件需要全感官参与的艺术装置。
五、当代意义:快时代中的慢药方
在一切追求即时满足的数字时代,《月亮快圆了》提供了一剂“慢”的解药。古里果笔下那些漫长的酿造、持续的等待、专注的聆听,都是对快餐文化的温柔抵抗。她告诉我们:永恒不在远方的终点,而在每一个充分体验的当下。
正如她在《十月听雨》中所说:“这听雨的数小时,很多年后,我们都会记得/时光曾在寥寥中抵达过了——或许/这抵达的地方/就叫做永恒。”这种将瞬间永恒化的能力,正是被时间驱赶的现代人最需要修习的功课。
《月亮快圆了》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诗艺的精湛,更在于它构建了一套应对现代性困境的诗学方案。古里果没有为我们提供虚假的圆满承诺,而是教会我们如何与缺憾共生,如何在流动中建造,如何在沉默中言说。这部作品像一枚永远将圆未圆的月亮,以其温柔的残缺,照亮我们各自的人生旅途。
(作者:叮叮)
本文来源:豆瓣
![]()
《月亮快圆了》
古里果携首部中文诗集惊艳来袭
在这份诗意的修行里,与自己的灵魂坦诚相见。在本真的生活中,握紧滚烫的热爱,无畏前行。
这人生大梦,不过是我途经你的庙堂,你点亮我的烛台。
![]()
古里果,原名李薇,青年作家、诗人、画家、法国画廊签约艺术家。已出版《时间缝心》《暖方》《人间乐》等十余部作品。已在北美出版画册《万物生长》(《Everything Grows Up: Paintings and Poems of Guliguo》),并于2024年6月受邀在法国巴黎和里昂举办“万物生长”个人画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