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啊呜
“新标签”
医生开出诊断书的那天,阳光很好。后妈捏着那张纸,指尖发白,反复喃喃:“是不是搞错了?她上学期还是三好学生。”父亲则沉默地一根接一根抽烟,最终掐灭烟头:“小点声,被人听到影响不好,这件事就我们知道就行。”
是的,我从“优秀学生”变成了“影响不好”的存在。双相情感障碍——这个词成为我新的“身份证”。
返校后,班主任特意调了座位:“你坐最后一排吧,免得上课状态影响别人。”曾经找我讨论习题的同学现在绕道走,仿佛我得了某种传染病。最刺痛的还是闺蜜的小心翼翼:“你最近那个……还好吗?”她不敢说“病”字,仿佛这个词是地雷。
亲戚聚会更加难受。“她就是太脆弱想太多了”“现在孩子怎么都这么矫情”的议论飘进耳朵,伴随着“多运动多晒太阳就好了”的热情建议。更加哭笑不得的是一位长辈偷偷塞给我一包福袋:“是撞邪了吧,随身戴上就好。”
更可怕的是内化的污名。
我自己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太脆弱太矫情?是不是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太弱?甚至觉得是不是装的?于是开始配合那些偏见,在抑郁发作时强迫自己“振作”,在躁狂期拼命压抑,结果火山终是爆发。
直到某天深夜,我在床上蜷缩着发抖,心跳快得要挣脱胸腔,说话上气不接下气窒息感油然而生。那一刻突然清醒:我一直活在自证预言里:“我没病”,而不是学会“如何接纳自己和‘病症”融合。
![]()
反击宣言
反击从给自己写“免责声明”开始:
“情绪发作不是道德缺陷” ,“需要休息不是意志薄弱” ,“药物治疗不是人格失败”。
我把科学解释收藏成小文件:当有人说出“想开点就好”,我就耐心转发一张关于神经递质的科普;当老师暗示我“不够努力”,我交出一份关于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受影响的研究报告。
今年春节去拜年,当妈再次提起“她就是太闲了。”,我平静地放下筷子:“您感冒发烧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太闲吗?我只是心里的小孩也发烧了而已,需要吃药打针。”全场鸦雀无声,从此这样的评论少了大半。
一般的沟通也是需要的。症状有自己的语言,我需要在必要时翻译给他人,这有助于他人理解我:
“我需要独处”=“我的情绪免疫系统正在超负荷工作” 。
“我睡不着”=“我的神经元正在无序放电” 。
“我吃不下”=“我的自主神经系统正在罢工”。
与双相共存
在与双相共处的1800多天,我学会了识别情绪风暴的前兆。
抑郁期来临前,世界会先失去味道——食物变成纸屑,花香闻起来像灰尘。这时该取消所有社交计划,把抗抑郁药放在触手可及处。躁狂期的信号是色彩的锐化。树叶绿得刺眼,阳光金得眩目,思维快得像闪电。这时必须收起银行卡,把钱财交给信得过的朋友保管——有次躁狂发作,我差点订下去法国的机票。
也摸索出一套生存法则:在情绪相对平稳期储备物资:冻好分装的食物,写鼓励便签,收藏舒缓音乐;建立“危机分级响应”:一级(情绪波动大)喝甜饮做“二四六”呼吸练习;二级(无法正常生活)取消日程服药休息;三级(自伤念头严重)立即联系医生;制作“情绪天气预报”:每天早晚评估情绪等级,提前防范。
最艰难的是与“幻”共处。
那个声音总在深夜出现,有时嘲笑“没人真的爱你”,有时怂恿“结束一切多轻松”。心理医生教我与它谈判:“谢谢分享,但这不是我要的选择”——就像对待一个讨厌的电台,不关机,但调低音量。
有次发作时幻听说:“你消失一天也不会有人在意。”我做了个实验:和世界失联了一天,当重新联网,屏幕上弹出来开几百条朋友的消息几十个未接来电。我把这些回应记下来,成为我最有力的谈判证据。
躯体化症状是最沉默的苦难。手抖得端不住杯子时,心脏疼得蜷缩时,偏头痛晕倒时——无法诉诸语言的痛苦,有些创作者会用绘画来表达:画颤抖的线条,画绞紧的色块,画撕裂的纸面。
意外的是,这些画在艺术疗愈工作方面引起了共鸣。许多长期服药的患者说:“终于有人画出我们的感觉。”原来是真的,“看见即疗愈”。
五年后的今天,我依然每周复诊每天服药,依然要应对情绪的四季无常。但我不再把双相视为需要消灭的敌人,而是把它看作一个调皮的孩子—有时很讨厌她,但也是我的一部分。
![]()
与自己和解,是最终的答案
真正的康复不是消除疾病,而是重建生活;不是变得“正常”,而是获得在异常中生存的能力。
每当有人问我“你看起来不像生病的人”,我现在会回答:“因为生病的人本来就没有固定样子——我们可以是学生、作家、朋友、咨询师,以及任何我们想成为的人。”
最重要的终是与自己的和解:“这不是你的错,但你的人生还在你手中。”
几个月前发生了一件比较开心的事。室友看到我吃药,好奇追问。我坦然回答:“我有双相。就像戴眼镜的人需要镜片,我需要这些药帮助大脑调节情绪。”她说:“我也在吃药,抑郁症,以前从来不敢说,谢谢你说出来。”我们相视而笑。那一刻,那面看不见的墙悄然崩塌。
封面图源:Pexels
渡过青春节主题征稿
暂停与重启
2025年第三届渡过情春节以“暂停与重启”为话题,分享关于反对污名化、正视精神疾病,以及从精神疾病中重启生活等话题,给更多人以信心和方向。
目前征稿已经终结,我们会将入选作品依次刊登于渡过公号等平台,点击云阅读已经刊登的作品:
渡过公号同时日常征集对抗抑郁、双相等精神疾病或陪伴、见证家人、朋友等抗击疾病的经历、感悟,邮箱:zhangjinduguo@163.com。
倾听患者心声,了解精神健康知识,探索青少年抑郁解决方案,关注获取更多帮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