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卖身了,星巴克正是把中国业务的控股权卖掉了。这决策的背后是外资品牌在咱们中国市场这盘大棋上的艰难抉择。
11月4号,星巴克正式宣布把中国业务最多60%的股权作价大约40亿美元,卖给了咱们本土的私募股权公司博誉资本。这意味着以后咱们国内这8000多家星巴克门店,实际操盘手要换成咱们的人了。
很多人一看到这消息,第一反应就是星巴克要撤退了。但咱们仔细看一下这笔交易,星巴克其实还留着40%的股权,品牌和知识产权也还握在自己手里。所以,这也不算是一场大撤退,而是一次战略大转型。他更像是星巴克给自己找了一个实力强劲的本地向导,要换一种活法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一个全球咖啡巨头,为什么偏偏选择走这一步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的市场份额近几年一路下滑。根据欧瑞国际的数据,星巴克在中国连锁咖啡市场的份额已经从2019年的34%猛跌到了2024年的14%。
这市场份额是怎么丢的呢?
因为这几年本土品牌太卷了,他们被瑞幸、库迪这些本土品牌给打得节节败退。面对这种地头蛇的猛攻,星巴克那种依赖第三空间的重资产直营模式,就显得有点笨重了,决策链条长,产品创新速度有时候也跟不上本土品牌的节奏,而且星巴克还面临着一个很多国际品牌都遇到了的更深的困境——水土不服。
按他们过去的那套打法,在咱们一线城市其实还玩得转,但到了巨大的三四线下沉市场就有点失灵了。结果这些市场的反馈就是穷人买不起,中产不买账的尴尬局面。
所以星巴克的这次卖身,本质上是从过去那种全资直营的重资产模式转向与本土资本合作的轻资产模式。他们其实并不甘心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市场直接退场,所以找了博誉资本这个更强的本地操盘手来帮他们升级打法。这招其实并不新鲜。
2017年,麦当劳把中国业务卖给中信和凯雷之后,门店数量从当时的2400多家猛增到了后来的7100多家,几乎翻了3倍。肯德基也是在更早的时间就引入了中国资本的战略投资,把本土化做得十分彻底,还在2021年出现了现象级的营销成功案例——疯狂星期四,早餐都开始卖豆浆、油条,正餐卖盖饭,这些可是在其他市场可是完全没有的产品。
星巴克走的,正是这条前辈们验证过的路,全球品牌加本土资本加本土运营。博誉资本这家公司创始团队背景深厚,在中国消费市场有着很深的根基和洞察力。随着他们的入局,很可能给星巴克带来几个立竿见影的变化。
一是利用其本土的资源加速在中小城市的扩张;
二是可能在供应链和成本控制上能帮大忙,让星巴克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运营更灵活;
三是或许会推动更接地气的营销和产品创新。双方的计划目标也很大,要把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扩大到2万家。
那么为什么咱们本土的操盘手就这么被看好呢?我们还是看看肯德基和麦当劳就明白了。肯德基在咱们国内的门店数量早就突破了1万家,达到了11648家。他之所以能这么迅猛扩张,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敢于向小城市市场下沉,而且玩起了更灵活的加盟模式。肯德基甚至专门为县城市场设计了小镇mini店,这种店型面积更小,菜单也更精简,开一家店的成本被压到了惊人的50万左右,只有10年前开店成本的六分之一,这让肯德基能快速渗透到以往难以触及的那些广大的县域市场。到了2024年,肯德基竟新增的1352家门店里,有高达59%的新店是开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
他的老对手麦当劳也不甘示弱,虽然起步晚了一点儿,但也在拼命追赶。麦当劳计划在2025年在中国新开大约1000家店,这个数量占到了他全球拓店目标的一半。
所以咱们看星巴克卖身这件事儿,咱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洋品牌们的败走。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咱们中国消费市场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咱们的市场话语权正在从崇洋转向本土主导,消费者也不再盲目为洋品牌的光环和溢价买单了。现在的消费者更看重性价比,更追求贴合自己需求的产品和体验,不接受过多的品牌溢价。未来的中国市场将是供应链加运营效率加本土化能力的综合竞争。
星巴克的这次卖身求生不是他们的终点,而只是换了个姿势,重新加入了这场牌局。至于他们能不能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成功转型,咱们还得拭目以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