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真看完这个实验,将不会再质疑进化论,即现代人类是由一种森林古猿类进化而来……
某大学的两位学者,一位精于拆解人类经济行为的经济学家,一位擅长洞察动物心理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颠覆认知的决定:教卷尾猴用货币。
要知道,这群被动物学家归为“灵长类智商下游”的小家伙,实验前在学者口中的形象,是“给颗糖果就追着跑,生活只剩吃、睡、玩”的“行走的胃”,谁也没指望它们能搞懂“价值交换”这回事。
![]()
实验的第一步,是给卷尾猴搭建“职场雏形”。猴舍里立了根特殊的杠杆,拉动它得用8公斤的力气,对体重不过几公斤的卷尾猴来说,这力道相当于人类扛着半桶水爬楼梯,每拉一次都要绷紧四肢、哼哧半天。
好在“工资”实在,拉一次就能换一串饱满的葡萄。起初,猴子们对着杠杆犯怵,有的绕着圈观察,有的碰一下就缩回爪子,直到一只胆大的卷尾猴误打误撞拉出葡萄,尝到甜头后,“工作=报酬”的规则像通电般在猴群中传开。
没过多久,猴舍里满是拉动杠杆的“吱呀”声,连平时最懒的猴子,也会为了葡萄凑过来“打工”。
![]()
就在卷尾猴熟练掌握“体力换食物”的模式时,研究者抛出了关键一步:引入货币。
彩色塑料圆片成了新“工资”,白色能换1串葡萄,蓝色能换2串,红色还能兑一杯酸甜的汽水。
这一下,猴子们懵了:圆片不能吃、不能玩,怎么换葡萄?有的把圆片扔出笼子,有的塞进嘴里啃,直到研究者一次次演示“递圆片=拿食物”,它们才慢慢开窍。
几天后,卷尾猴们开始把圆片紧紧攥在爪子里,甚至藏进笼子的稻草堆,等想吃东西时,精准地递出对应颜色的圆片,因为它们真的懂了,这塑料片是“能换吃的”的钱。
![]()
卷尾猴专属“货币”一出现,卷尾猴的世界瞬间变了样,原本简单的群体关系,渐渐浮现出人类社会的影子。
有只卷尾猴成了“工作狂”,10分钟内疯狂拉动185次杠杆,爪子磨得发红也不停,换来的圆片堆得能当“枕头”;也有猴子懒得“奋斗”,专盯同伴的圆片,趁人不注意就伸手偷,活脱脱成了“猿类小偷”。
更有“储蓄达人”,把圆片藏在角落,等其他猴子饿得吱吱叫时,才慢悠悠拿出圆片换葡萄,在同伴羡慕的目光中独享美食。
研究者还发现,卷尾猴身上多了些从未见过的特质:以前凑在一起抢食都和和气气,现在谁手里握着蓝色圆片(能换2串葡萄),就会缩到笼子角落,对着靠近的同伴龇牙咧嘴,眼神里满是警惕。
![]()
有次一只猴子的圆片被偷,它竟追着“小偷”绕着猴舍跑,嘶吼着要抢回来,那护财的模样,和人类护住钱包的反应如出一辙。
后来,研究者又换了“货币”!这次研究者用得是一种中间带孔的银色金属圆片,更像人类用的硬币。
这次卷尾猴适应得飞快,几周就学会用“硬币”买水果。为了测试它们的“消费选择”,研究者先摸清每只猴子的喜好:有的嗜葡萄如命,对酸涩的苹果碰都不碰;有的能接受苹果,但更偏爱葡萄。
![]()
实验初期,葡萄和苹果“同价”,结果葡萄被一抢而空,苹果堆在托盘里无人问津;可当苹果降价一半,猴子们立刻算清了“性价比”,同样1枚硬币,买苹果能得更多,于是纷纷转向苹果,只在嘴馋时才舍得用硬币换串葡萄“奢侈一把”,这“精打细算”的模样,让研究者直呼意外。
让人惊讶的还在后面:有天,一只机灵的卷尾猴趁研究者不注意,冲进存放“公共金库”(装硬币的盒子)的隔间,抱着所有硬币就逃回笼子。当研究者试图拿回硬币时,它竟龇牙咧嘴地挥舞爪子,还扔稻草反击,成功守住了“赃款”——这成了猴群的“首起银行抢劫案”。
![]()
能够让人震惊的是卷尾猴的另一幕!
某天研究者碰巧撞见一幕:一只雄猴把硬币递给雌猴,起初以为是“动物界的浪漫”,结果雌猴收了钱就和雄猴依偎在一起,事后拿着硬币换了葡萄,原来,卷尾猴还学会了“用货币换服务”。
实验结束时,卷尾猴们依旧是那群爱闹的小家伙,却多了“会赚钱、会花钱”的技能。
![]()
而研究者们则收获了珍贵的结论:货币认知并非人类专属,即便像卷尾猴这样大脑不大、需求简单的生物,也能理解“价值交换”,甚至演绎出和人类相似的经济行为。
这场发生在猴舍里的实验,不仅有趣,更悄悄改写了我们对“货币起源”与“动物认知”的认知——进化论当然是真实的,无论人类还是猴子,只要是一定规则下的货币,人人(猴猴)都爱,从城市到森林,都是“商品社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