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一边是冰冷的电影票房,一边是热火朝天的电影“瓜田”。
影片质量究竟如何,大部分网友尚且不知,但背后的阴谋论,已经迭代了好多个离谱版本。
电影是否百花齐放,难讲,阴谋论还真是一会儿一张截图,嘎嘎乱放。
来,展开说。
![]()
一,嗖瓜满天飞
11月5日,王传君凭借《春树》获得第38届东京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上一次获得这个奖的内地男演员,还是《暴雪将至》的段奕宏。
只是在王传君得奖消息传来时,舆论氛围就已经很奇怪。
在颁奖前两天,也就是11月3日,白百何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了一条“还能这样操作”。
真相没有任何实质性推进,谣言的“瓜”跑得飞快。
很离谱的一条谣言,说“沪圈要求文宴把东京男主给王传君,否则日后不投资她的电影”。
(所以白拿不到影后)
![]()
不仅有谣言,这个谣言中还往下发展了“谣言阐释学”。
我以为典籍才出阐释,考试卷才配参考答案,怎么谣言还有配套名词解释的呢?
可能是因为单看这第一句,实在很难站住脚吧。
另一条传播很广的谣言,说最佳女演员,本应花落范女士的《地母》。
无论姓白还是姓范,同一届女演员太优秀,竞争太激烈,和男演员不是一个赛道。
真正和王传君竞争同一个奖项的是蒋奇明,如果本着科学合理的基本常识造谣,那起码应该是“沪圈”安排王传君抢走了蒋奇明的奖项。
![]()
蒋奇明没有事先发博,没有上热搜,所以在第一轮就痛失被各路假瓜瓜主青睐的入围资格。
这门遥遥阐释学,说同一部片不能同时得最佳男女演员,但凡搞这个阐释学的人愿意问一嘴AI,也知道《地久天长》王景春和咏梅双双拿奖吧?
在谣言中被所谓“沪圈”胁迫的文宴导演,也就是这次的评审之一,在娱理工作室的采访中回应“我闻所未闻,我都不知道什么叫沪圈,我也从来没有在上海那边找过投资,也根本没有人给我打过电话或者干什么,所以完全是无稽之谈。我们整个评审都是跟外界没有什么联系的,都是我们几个人自己每天看片子,然后讨论。”
![]()
很难想象当事人辟谣时,是怎样一种无妄之灾、哭笑不得的心情。
叠buff越叠越离谱的谣言,就算相信阴谋论,王传君也排不上资源咖吧?就算信他是资源咖,“我不喜欢”也不该是什么“沪圈”吧?
嗖瓜满天飞,电影无人看。
留下一地鸡毛,和“内娱毁灭吧,活该”的咎由自取论。
![]()
二,环女主是辜负吗?
事件的第二阶段,白百何正式发文,该解释的解释,该骂的骂,非常冤有头债有主。
中心思想,当然不是什么王传君背后“沪圈”暗箱操作作走了我的奖,上来很体面表达了对《春树》作品的在乎和付出。
愤怒否认“满田劣质瓜”是她的手笔,换句话说,某种意义上,她也是谣言瓜的受害者。
她的愤怒,直指《春树》制片人和导演。
![]()
她原文说,“记得张导找我拍《罗目》及《春树》时,用真(mai)情(can)打动了我(赚钱给老婆治病等),也提到另一女演员临时鸽了他及种种他自认为的这位女演员的低劣行为。所以我推了其他工作不顾经纪人反对,义无反顾的投入进去”。
她所说的《罗目的黄昏》和《春树》,是同一套班底所拍。几天前关于两部影片的消息,还是一部入围东京电影节、一部拿下釜山电影节竞赛单元最佳影片。
但今天女演员撕开了奖项的所谓光环,讲了一个“女演员被过河拆桥”的故事。
她的叙述中,导演卖惨说要拍电影赚钱给老婆治病,导演说临时被另一位女演员鸽了,她不顾经纪人反对而出演。
提及她此前自费去釜山电影节,差点没能进去现场,制片人装电话接不通,说此次东京更是被“完全排除在外”。
![]()
毫无疑问,这类电影的投资体量都不大,白百何的片酬不会高,她低片酬出演,若说一点儿冲奖的念头都没有,小孩子才信,但想冲奖不丢人更不犯罪。
拿奖与否是一回事,被利用、被过河拆桥、被看人下菜碟是另一回事。
我不支持诡异的撕奖阴谋论,但我支持女演员的合理维权。
目前,白百何提及的两位当事人,尚未正面公开回应。
我们当然不能凭一面之词断案,但目前为止,故事的2.0版本,某种程度上甚至有点像古编剧的控诉。
真假文艺到底几分真,是非对错谁占理,都难说,但起码明面上,白百何撕的是一套“名利场的不平事”。
封闭的高墙,和勇敢的鸡蛋之间,当然站鸡蛋;扭曲的规则,和勇敢的发声者之间,当然站发声者。
只是这个熙熙攘攘的网络,已经让事实素材和对错表达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让分辨谁是鸡蛋谁是高墙的工作量,变得无限膨胀。
![]()
三,明褒实贬的“撕奖”
其实我很想讨论,为什么各路阴谋瓜容易盛行。因为普遍迎合着人们内心的暗面,和色 情 暴 力一样,是亘古的主题。
严肃深入的分析,越精准、越客观、越审慎,越可能门可罗雀。夸张、扭曲、愤怒不平的真假话参半,越可能煽风点火好多条街。
很多谣言,或许是一种,抽象利益真实和具象事实虚假的搭配。
比如利益集团的不当干涉,这是某种抽象的利益真实,历史上生活中都发生过。
而具象的虚假事实,是此处“利益真实”并未出现在这个故事中,是被嫁接的假话。
彻头彻尾逻辑假、因果假、心理假、情绪假、元素假的东西,很难盛行。这种一眼假但“阴谋论”迎合了某种抽象利益真实性的内容,反而容易有接受土壤。
![]()
“撕”这个字眼,应用语境的扩大化,就是一个侧面印证。
辛芷蕾好端端拿奖,赵涛好端端当评委,多优秀的两位女性,多好一件事,怎么就演变成了“全网夸撕奖”呢?
“撕”奖这个概念,我之前就说了,明褒实贬,意味着暗箱操作、不公平,甚至意味着德不配位。
这个逻辑我属实很难明白,大张旗鼓夸“撕奖”,几个意思?如果是撕,那应该对应着上头有人的暗箱操作,如果暗箱操作,就不应该大规模大红花全网夸夸?这很自相矛盾吧。
![]()
这届粉丝,流行说撕,撕番位,撕戏份,撕资源撕饼。
对家要撕,片方要撕,宣传要撕,谁都要撕,我理解这种“撕”学的兴起,是小团体之间为了保持凝聚感、共同战斗的归属感,而衍变出的带有攻击属性的语词。
“撕”字的大规模流行,和网络戾气某种程度上的蔓延,或许成正比,或许是显影和根源原因的关系。
离谱的是,奖项都变成“撕”奖了?
咱们究竟是应该夸实至名归,还是该夸“咱有人儿所以好办事”?
赵涛作为评委的专业性和重要性,不容忽略,但在“撕奖”叙事的狂欢中,语义的指向其实已经悄悄做了转移,那就像是民间“咱找人儿给办事儿”裙带关系的映射,越听越离谱。
也或者,在海外成功为咱自己人“撕到奖”,背后是一种遥远的历史屈辱心态,潜台词是咱早该得奖但一直没得,直到“撕家”出手咔咔撕,撕得我们在电影节咔咔站起来了。
但这也不对吧?这把此前获奖的前辈们,摆哪里呢?
![]()
这种表达能够流行,是因为简单、好传播,辛芷蕾能得奖、专业上究竟强在什么地方?大众没那么大的兴趣。
赵涛撕奖是从哪几位评委和女演员那里撕来的,名字太长太绕,不认识不想知道。
但“撕奖”,某种意义上,是用光环包装的阴谋论,有人好办事儿,这个简单的阴谋论逻辑,很普世吧?谁都能懂吧?
假如一个孩子考了县里的高考状元,咱们一定夸孩子,而不会夸他老师太会撕了,撕奖实绩有!
撇开客观分数和主观审美的差别,这个不太恰当的比照,是想说,别再“明褒实贬”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