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6日报道 香港亚洲时报网站11月4日发表题为《中国的创新崛起并不令人意外》的文章,作者为荷兰地缘政治公司负责人理查德·吉亚西。文章编译如下:
许多西方观察家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电动汽车和绿色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令人意外。中国长期以来一直被描述为西方先进技术的“模仿者”,西方部分地区直到现在才勉强承认中国是创新者。
然而,这种表述误解了历史。在数千年时间里,中国一直处于或接近全球创新的顶峰。
我们今天目睹的不是全球资本主义催生的异常创造力爆发,而是被炮舰、鸦片和殖民主义打断的中国传统的复兴。
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证明,尽管没有经历西方意义上的工业革命,但中国的创新和应用技术曾在漫长的时间里领先世界。
古今创新技术的规模和物质形式不同,但原则是一样的:获取知识并将其融入重塑经济和生活的体系中。如果认为运河和发条无法与代码和芯片相提并论,就忽视了它们都是所属时代的前沿技术。
历代以来,中国在水利工程、纺织蚕桑、钟表装置、天文仪器、机械自动装置和复杂冶金工艺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在历史上还曾将创新体系与国家治理相结合,由政府资助天文台建设、规范计量、发展防洪系统、推进历法科学和冶金技术。直到19世纪中期,中国的创造活动才受到扰乱。
如今,充满创造性的中国正在通过新的技术模式和经济范式重拾创造力。证据令人信服。2025年,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这对于一个中等收入经济体来说很不寻常。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申请的专利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2014年至2023年间,中国申请了超过3.8万项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的专利,而美国仅申请了6000多项。
如此庞大的规模要求我们改变讲述中国创新故事的方式。中国的创新和创造力正在达到新高度,该国在几乎所有下一代科技领域都具备超越其他国家的竞争力。
但为什么人们总是感到意外?这是因为多种偏见在起作用。首先,现代化主流叙事将西方尊为进步起点。非西方的创新往往被表述为衍生或被动的。其次,许多分析人士以较短时间段作为分析对象。在这种狭隘分析中,过去150年被作为研究基础。第三,全球规范把西方对创新的定义强加于人,扭曲了人们对创新和发明的认识。
事实上,我们应该越来越习惯于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级创新者。世界应该以这样的视角审视中国:一个恢复了自身地位的文明创新者,而非被动追随的后来者。(编译/葛雪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