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11月6日晚,“艺道大咖:米雪对话海上文化名人访谈”第五季第三期活动在大宁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举行。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作为本期嘉宾,与现场观众分享他四十余载艺术生涯的思考与感悟。访谈从冯远艺术生涯中的关键节点徐徐铺展,北大荒的青春岁月,在他心中埋下关注“人”与“土地”的创作火种;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又为他提供了艺术滋养……冯远带领观众,循着数十年的创作轨迹,溯源他艺术风格与精神世界的形成。活动开始前,冯远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
南北融合,为人民作画
“最早接触画画,其实是在上中学的时候,涂鸦着玩。”冯远用上海话娓娓道来,“16岁以后去到黑龙江,晚上,我经常点起煤油灯,画一些连环画,上海话叫‘小人书’。”冯远说,一开始,他想学的其实是电影,只是条件受限。于是,他拿起画笔,构思人物、思考构图、设计造型,过了一把当“导演”的瘾。在黑龙江的这段时期,冯远创作出连环画《苹果树下》,入选全国美展,这像一颗火种,照亮了他通往艺术殿堂的道路。
![]()
现场展示《苹果树下》。阮佳雯 摄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78年左右,冯远记忆犹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上海工业展览馆,参观“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引进的第一个欧洲的展览。”在那里,冯远与他的老师——浙派人物画大师方增先相遇了。“他问我,你想不想上学?那时我觉得没戏,素描、色彩我都没学过。”后来,在方增先的推荐下,冯远参加了浙江美术学院的考试,“阴差阳错的,我竟成了浙江美术学院的学生。”在对谈时,冯远这样形容,他在当时是个“超龄生”。“学院接收学生的限制是25岁以下,但我那年已经26岁了。”
南北交融的经历,深刻塑造了冯远的艺术风格。“南方的笔法轻盈灵动,而北方的生活经历培养了我对厚重、雄浑之美的敏感。”与此同时,冯远坚定了要为人民作画的决心。在毕业创作《秦隶筑城图》中,冯远描绘了修建长城的劳工们,佝偻的身躯在重压下弯曲成坚韧的曲线。“长城既有抵御外来侵略的伟大历史意义,又是人民被残酷奴役的历史见证。”冯远曾在创作体会中写道。
![]()
《秦隶筑城图》。图源 冯远美术馆公众号
活动现场,“艺道大咖”总顾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形容,冯远是“美术界的杜甫”,“冯远的艺术靠近人民、紧贴群众,既有对西藏民众那种顽强、虔诚精神世界的深刻描写,又有对当代中国工人的生动表现。同时,他还有很多灵动抒情的作品,就像诗词那样精致优美,打动人心。”
艺术创作者要读好两本书
“今天的年轻艺术家条件比我们那时候好得多。”谈到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冯远既欣慰又期待。在他看来,除了专业技术,年轻艺术家更需要读好“两本书”:一本是“生活的大书”,通过人生历练增长见识;另一本是“艺术的大书”,广泛了解古今中外的艺术样式与流派。
![]()
对谈现场。阮佳雯 摄
“随着艺术生涯的发展,艺术家要提升的不光是手头的技法,更是思想、情感和创意。”冯远说,现在大多数青年画家都受过专业训练,技术不是主要问题。“他们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这要学会坐‘冷板凳’,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
![]()
对谈现场。阮佳雯 摄
冯远特别强调,不同年龄对艺术的理解不同。“30岁、40岁、50岁,每个阶段对艺术的认知都不一样。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加深,对艺术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入。”在他看来,除了专业技术,思想文化与人文情怀的修养,是驱动艺术家创作出好作品更重要的因素。
对于当下青年艺术家探索的新题材,冯远持开放态度。“比如现代卡通与油画肌理的结合,加上缤纷多彩的颜色,完全可以创作出赏心悦目的好作品。”但冯远也表示,仅仅形式的创新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有思想深度,能表现新时代中国人精神面貌的作品。”
![]()
冯远作品《苍生》系列。图源 新晋界艺术空间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冯远对科技与艺术的关系展现出前瞻视野。“AI可以作为工具,帮助艺术家整合海量信息,提供参考和启发。”他坦言,自己写文章草稿或画画起草时,也会使用AI技术,“当年我要画一幅历史人物画,要去图书馆里一页一页翻资料,但是现在,给AI产品下一个指令,一瞬间,它就提供了我想要的文字或图像。”
冯远提到,AI的作用仅仅是辅助,科技不能代替艺术家的创造。“AI只是在现有资料基础上进行整合,缺少主题和创意。它不能代替真正的创意,无论是文字还是图像。”冯远说,“工具最终要为艺术家服务、为人文思想和创作者的想象力服务。”
“艺术家是一个时代的精灵,他是敏感的,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气息。”在冯远看来,好的作品既要好看,更要打动人心。“技术是浅层面的。一件作品如果只能让人停留一分钟,可能还不够。最好的艺术一定是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
冯远作品《世纪智者》。图源 新晋界艺术空间
冯远,1952年出生于上海,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1978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班,师从方增先,毕业后留校任教。代表作中国画《世纪智者》《屈原与楚辞》等。
“艺道大咖:米雪对话海上文化名人”项目是由上海新晋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由静安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连续支持五年的“名片项目”。五年来,活动对谈了廖昌永、朱洁静、陈家泠、韩天衡等21位美术界、音乐界及戏剧界大咖。
原标题:《中国人物画大师冯远:艺术创作者要读好“两本大书”》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阮佳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