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婉)近日,为深入实施中非合作论坛“中非质量提升计划”和“建设10万亩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市场监管总局派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以下简称“标准院”)专家团队,在赞比亚的奇邦博农场和锡纳宗圭农场成功实施了“中国—赞比亚农业标准化合作示范区”第三期标准化技术援助任务。
标准院农业食品所(以下简称“农食所”)副研究员初侨和助理研究员胡良兵围绕小麦、玉米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为农场的60余名赞籍班组长、骨干工人开展了专题培训和标准实操指导。一名正在田间补种玉米的赞籍工人RabsonMusonda看完玉米良好种植操作手册后,由衷地感慨道:“这些标准操作流程就像‘说明书’一样,让我们明白了玉米从播种到收获每个环节的最佳方法,希望以后专家们可以给我们传递更多这样的技术和知识。”
在农场自建的小学校里,农食所所长云振宇与副研究员燕艳华则为80余名师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标准化知识科普讲座,通过板书讲授、知识问答、辣椒分级互动小游戏等方式,让孩子们在矿泉水包装上找到了赞比亚国家标准,了解了电灯、课桌、粉笔等物品都要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教师Nyimba表示:“今天的讲座对于孩子们来说一定会终生难忘,他们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国家标准,从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可以看出,今天的授课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项目特别关注农场女性在标准化实践中的关键作用,组织奇邦博农场的20余名赞籍女员工,围绕标准化技能提升、标准化知识代际传播、标准化促进自我认同等议题开展了标准化赋能农场女性角色重塑专题交流,让她们对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传播农业标准化知识等方面有了新认识。“我身边的女性有将近70%都参与到了农场的劳作中,持续的标准化培训对我们来说非常有意义。”参与交流的种植部组长Malikiso女士在交流中表示,“我们有信心学会这套标准化的技术方法,来更好地管理我们的土地,将这些新知识、新技术传播给更多女性朋友。”
一场别开生面的万寿菊标准化田间技能竞赛将活动推向高潮。20名赞籍采摘工人同台竞技,进行标准化采摘大比拼,百余名工人现场观摩、学习、助威。获得第一名的选手Olipa说:“今天的比赛非常有意义,我也很开心、很自豪能拿到竞赛第一名。这次比赛不仅让我再次加深了对万寿菊采摘标准的掌握,也让今天参与围观的朋友们认识到了实施标准化的重要性。我会努力成为示范标杆。”
据了解,项目的重要成果“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及“标准化生产良好操作手册”在奇邦博农场正式发布。该体系及手册由农食所专家及晨光生物赞比亚农业公司专家历时一年编制完成,涉及标准342项,来自农场的4名管理人员和10名工人代表获赠体系及手册。“在我们农场,参与生产种植的赞籍工人超过了8000人。由于个人的理念、文化、技术存在差异,如何有效管理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专家们给我们提供了系统的标准化知识和管理体系,让农场运营管理更有效率。”农场人力资源主管Sennet说。
本次技术援助通过系列精准、多元、丰富的标准化活动,不仅为示范区自身的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更强化了标准化在当地及周边区域的示范辐射效应。作为中国首个中非农业标准化合作示范区,该项目正在成为中非农业合作领域“小而美、惠民生”的典范工程。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