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食堂着实火了一把!起因是网友晒出食堂售卖螃蟹的价格,小的仅 8.8 元一只,大的也才 12.8 元。照片一经发布,瞬间引发热议,众多网友直呼 “馋哭了”。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记者联系浙江大学后勤集团后得知,学校设有专门的采购供应部门,螃蟹属于直接采购。而且食堂定价依据校内系统,并非刻意与校外比价。同时,因天气转冷,为避免浪费,螃蟹自本周起已停止销售。此外,校外人员经预约也可进入浙江大学多个食堂用餐。
那么,为什么大学食堂的菜品价格往往低于校外呢?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梅志罡教授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首先,公共资源的平价使用是关键。大学食堂无论是自营还是外包,都依托校园公共资源运营。与校外餐饮场所相比,无需承担高额的商业场地成本,像租金、地段溢价等费用都不存在,这就为降低菜品价格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
其次,高校自建的蔬菜、粮油供应渠道作用巨大。不少高校通过建立自己的供应渠道,进行集中大批量采购。这样一来,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采购成本,能以更实惠的价格获取优质食材。比如六盘水师范学院通过 “校农结合” 模式,让农户的新鲜蔬菜当日直达学校食堂。
最后,不得不提国家财政的伙食补贴。国家对每位学生都有专项伙食补贴,部分高校还设有饭菜价格平抑基金。这些补贴和基金在应对食材价格波动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障了食堂餐饮价格的稳定。
其实,大学食堂的平价策略,本质是校园服务属性的体现。就像浙大食堂的螃蟹,以如此亲民的价格供应,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了实惠。而对于校外人员来说,能预约进入高校食堂用餐,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这种 “不以盈利为目的” 的餐饮模式,无疑是校园生活中备受认可的福利。希望未来能有更多高校食堂,继续保持这样的亲民价格,为学生和社会带来更多的温暖与实惠。
![]()
不过,高校食堂的平价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随着食材成本和人工费用的逐年上涨,部分高校食堂开始出现经营压力。某985高校后勤负责人透露:"去年食用油价格涨幅超过30%,但食堂的饭菜价格三年未作调整,全靠学校补贴撑着。"这种矛盾在疫情防控期间尤为突出,当校外餐饮纷纷涨价时,高校食堂依然坚守着价格红线。
与此同时,新一代大学生对餐饮品质的要求也在提升。简单的"量大价低"已不能满足需求,学生们更期待兼具性价比与特色的餐饮服务。中国农业大学食堂就做出了积极尝试,不仅保留6元的特价窗口,还开设了轻食区、风味小吃档口,甚至引入智能结算系统提升就餐体验。这种"基础保障+品质升级"的双轨制,或许代表了高校食堂未来的发展方向。
![]()
说到底,高校食堂的温暖不仅在于价格标签,更在于那份为学生着想的初心。就像武汉大学食堂保留的"1元爱心餐",或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考研学子准备的深夜暖心粥,这些充满人情味的服务,让食堂超越了单纯的用餐场所,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当我们在评论区分享8.8元的螃蟹时,其实也是在传递这份独特的校园温情。
读者们,你们所在的学校或者附近的高校食堂,有没有什么特别实惠又好吃的菜品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哦!让我们一起感受高校食堂的魅力。
用真实的记录,笔者要为那些平凡和不凡发声!我们相信,真实故事,更具说服力,更感动人心。更多资讯请关注:艺飞说!
#民生聚光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