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联合主办的“海上电影沙龙”——国产新片《下一个台风》观摩暨映后学术交流活动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谈洁主持,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刘海波、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屏瑾、青年导演朱昳青等嘉宾出席活动并参与研讨。
![]()
“海上电影沙龙”——《下一个台风》观摩暨映后学术交流活动 张伟丽跨界出演获好评,双女主设定展现女性互助力量
电影《下一个台风》由李玉执导,张子枫、张伟丽、李心洁等主演,聚焦女性互助与互相救赎主题,自上映以来引发关注。活动现场,专家学者围绕影片的演员表演、叙事结构、性别议题、导演风格、影像特色及社会意义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
综合格斗世界冠军张伟丽在片中的表演成为现场讨论的焦点。她在片中饰演一位几乎无台词的女性角色,凭借极具张力的肢体语言与眼神戏,成功塑造了一位沉默而坚韧的女性形象。刘海波表示,导演巧妙地规避了张伟丽作为非职业演员在台词表达上的短板,充分发挥其身体表现力,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真实感与冲击力。
![]()
影片通过两位性格背景迥异的女性角色,从陌生到信任再到互相救赎的过程,展现了“girls help girls”的女性共同体理念。朱昳青指出,影片的双女主结构设定巧妙,构思精心,不仅推动了剧情发展,也深化了对女性团结与支持的探讨。张屏瑾则认为,影片通过南北地域、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对照,强化了女性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共同处境,具有表现主义色彩。
刘海波指出,影片开场的“渔排”场面很少在电影中看到,故事空间设定有新意;两位主角在重场戏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张屏瑾谈到大银幕“网摘”的显示,增加了表现冲击力;片头蓝色海洋与片尾红色火焰的对比,给予了温暖的希望;摄影的空灵之美“有氧”、“治愈”;影片中台风“转弯”概念也颇耐人寻味。朱昳青认为影片的手持摄影稳稳地“有机”展现人物内心,在给予“即视感”的同时,又共情每一位角色。
![]()
男性角色缺席引发市场与表达平衡讨论
影片对男性角色的处理方式引发了现场的热烈讨论。刘海波认为,影片中缺乏正面男性角色,可能导致男性观众难以产生代入感,从而影响市场接受度。他建议创作者在处理敏感题材时,应兼顾艺术表达与市场接受,避免陷入性别对立的叙事陷阱。张屏瑾则从表现主义角度分析,指出影片刻意弱化男性在场,是为了将观众注意力集中于女性创伤本身,表达更强烈,但也可能牺牲部分现实复杂性。
![]()
嘉宾们一致认为,影片创作者展现了较高的创作实力,呈现了精心的艺术构思,并兼顾到影片的商业性。嘉宾们同时也指出,创作者应贴近现实生活,把准时代脉搏,思考媒介环境的改变,主动识变,在坚持表达内心、表达立场的同时,在表达方式上应变和求变,兼顾叙事的复杂性与观众的多元接受度。
记者注意到,电影《下一个台风》于10月25日上映,但目前豆瓣未开出评分。一位电影社群博主在观摩之后表示,她个人认为这部片子挺好的,也有女性电影人坦言,在看完电影之后,作为张伟丽多年的粉丝更爱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